央广网北京12月15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的技术追求到“庖丁解牛”对“道技合一”境界的形象表达。自古以来,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传统。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落幕,举办大赛有利于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价值观念。2500多位选手经过三天激烈角逐,“赛场英雄”凭借怎样的“绝活”脱颖而出?

  随着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86个项目金牌依次揭晓。年轻的冠军们登上领奖台,朴实平静的笑容难掩内心澎湃。珠江之畔,参赛选手们励志成才的青春故事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我国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这是定制窗户,它里面有非常漂亮的花型,同时还有包括不同镶板的处理。”在精细木工项目的裁判长余继宏看来,眼前的这件作品是22位参赛选手中完成度最高的一件。“所以它叫精细木工,在这么大工件的前后处理里面,每一个缝隙要求都在0.2毫米以内,就要求很高了。”

  这件作品出自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的学生孙岩之手,18岁的上海小伙凭借近乎完美的表现,成功摘得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冠军。但是相较荣誉,他更在乎因此而来的“鞭策”。孙岩说:“这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也是对我的一个鞭策。在以后面临全国各地顶尖选手,进行切磋的时候,自己更不能松懈。”

  此次比赛,孙岩与21位该项目选手同台竞技,竞争激烈。通过手工和机器相结合,辅以各种形式的榫卯、榫接,完成木质零部件连接。对精度要求苛刻。毫厘之间彰显匠心,孙岩认为成功没有捷径,唯有沉下心来学习技术、钻研技能。孙岩说:“我相信每一块奖牌背后都离不开选手日日夜夜的训练和教练勤奋努力的付出。”

  孙岩从小对建筑有特别的兴趣,入学后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建筑专业。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既定职业轨迹。看到学校精细木工社团推出招新宣传,带着对木质物件的好奇心和动手试一试的愿望,拿起“凿刀”从一把简单的椅子开始。

  一个又一个结点,环节紧凑,环环相扣……同时还要面临各类机械带来的“威胁”。孙岩说:“加工木料的一些机械特别危险,有时候也会特别害怕,也需要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障碍。”

  精益求精、专注地做好一件事,这是“00后”“小木匠”孙岩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是他持之以恒的动力。在裁判长余继宏看来,年轻一代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能力将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余继宏认为:“工匠不应该只会埋头做事情而不去思考,他通过自己的思考,把自己的手艺融合到创作过程中,我觉得他的成长道路会更广。”

  19岁的小将周新东在本届全国技能大赛中,摘得建筑金属构造项目金牌。他家在山东聊城,17岁进入山东工程技师学院,成为该校创立建筑金属构造专业后的第一批学生。入校之后,他迎来的是魔鬼式训练。

  周新东:早上八点,上午四个小时,下午一点到五点也是四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或者三个小时,一个月休息一天。

  记者:一个月休息一天?

  周新东:对的。

  记者:你从2018年入学开始一直到现在,一个月休息一天?

  周新东:对。

  刚入学的他其实就被指导老师——山东工程技师学院现代制造系主任秦荣健一眼相中,因为周新东身上闪耀着其他同学或许欠缺的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方方面面。秦荣健说:“比如写错了拿橡皮一擦,有的同学没擦干净,还黑着,就接着往上写;有的擦得跟原来的纸一个颜色再往上写。他的审美观就决定了他对这个事情的追求程度,就像他的作品,完美主义的追求。”

  识图、放样、切割、下料、焊接、装配环环相扣,建筑金属构造专业其实是将传统钳工、焊工、铆工、装配工等多工种技能集于一身,而这个名字看似陌生的专业,却成就了鸟巢、水立方、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地标建筑的钢结构建造。如此复杂的结构设计,极大地考验着这个工种的空间想象及统筹能力。而这,正是周新东的“绝活”。周新东说:“我在做每一个模块,或者我拿到一个新的图纸,都会把每一个步骤想好,因为要把思路搞清晰,这个作品有许许多多的零件,还有许许多多的尺寸,你要把零件每一步装配的顺序考虑清楚,然后是焊接,因为焊接它会受热,会变形,你要考虑得很周到。”

  在上一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周新东获全国第5名,进入国家队集训。然而在他自己看来,这是发挥失常的结果。但这次“失常”,却更坚定了他前行的信心。他说:“我的想法就是一定要做所有当中最靓的那一个,让别人都过来欣赏的一个,所以认定它是最好的,在看到每一个作品之后,让人最受看的就是焊缝和切割质量,如果这两个非常好的话,对你的印象是非常完美的。”

  两年之约,钢铁为伴,所有的汗水共同促成今天“金丹换骨”的欣悦。指导老师秦荣健说,周新东的作品,可以用“工艺品”来评价。“我们说产品,那是最粗糙的,后来再叫作品,作品要比产品好一些,工艺品从外观质量上已经做到了极致。他这个作品达到了外观上相对来说的极致,就跟工艺品一样。”

  工匠精神就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对作品的完美主义。这枚火种,已经在19岁的周新东心里扎根。

  随着裁判长一声令下,信息网络布线项目三天合计15.5小时的比赛落下帷幕,来自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的张洪豪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披荆斩棘,拿下了这块含金量十足的金牌。

  2000年出生的张洪豪,比赛中颇有大将风度,作为热门选手,他的工位前始终站满人群,快门声不绝于耳,然而他却岿然如山,动作有条不紊,张洪豪说,埋头比赛是他取得胜利的诀窍。“我没有抬头看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我基本是直接忽略掉的,因为那些噪声在我脑子里面就是嗡嗡声。”

  信息网络布线关乎着千家万户的用网安全,是智能时代的工业基础,容不得丝毫差池,能够获胜,张洪豪有着自己的“绝活”。他说:“我的绝活就是细心,把每一个东西都做到特别细致。”

  这份细心的背后,是五年如一日的紧张训练。张洪豪说:“最初是很紧凑,每天休息时间都不超过7小时。”

  作为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实训指导教师,张洪豪师从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银牌获得者韦国发,他一边学习、一边训练、一边授课,在实战中不停积累经验,改进技术。张洪豪说:“我们删减了很多动作,使每熔接一芯快0.5秒左右。一共要熔48芯,每次增加0.5秒,就会增加24秒,24秒足够多熔一根光纤。”

  正是对技术的这份执着,让张洪豪的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都突飞猛进,成功在天津市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该项目选拔赛中夺得第一名,代表天津市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并摘取金牌。

  12月12日下午,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美发项目的最后一个比赛模块,伴随着裁判员和观众的掌声与欢呼声圆满落幕,20岁的重庆小伙子刘江华长长舒了一口气。“就感觉心理面放松了,压着自己的压力放开了。我觉得算发挥正常,这次操作发挥出的水平应该符合行业标准。”

  一天后,大赛结果揭晓,刘江华获得冠军。虽然对自己的临场表现还算满意,但能捧得桂冠,依旧是份意外的惊喜。他说:“我们这一届的美发选手都特别强,大家都有很厉害的地方,都是互相学习。得到这个之后,很开心很激动。我就想尽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没有想过一定要拿冠军之类的。”

  “尽力把该做的做好”,这是四年前刚刚入读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美发专业的刘江华并没有想过的。转折点是在2018年。他说:“新生军训的时候,他们的头发有长度标准,学校就把他们叫来我们这里修剪。真的剪不了,手抖,剪得自己满头大汗。我当时觉得,自己的实力太差了,必须要好好努力一下,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

  美发,头顶上一片小小面积的手艺功夫,包含成百上千个技术要点,想要熟练掌握,全都要依赖大量练习。刘江华记得,一个看起来简单的女士电棒烫发,自己练习了上百遍。他说:“缠的时候,不仅容易把自己烫得满手全是伤,而且角度、高度、摆放的位置、加热的时间、加热的技巧,还有加热过后还要观察对顾客头发的损伤程度。”

  努力被老师们看在眼里。五一高级技工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实训指导教师何先泽说,自觉加班加点训练,是刘江华和同学们常有的事。“他们主要是能坚持。学校要求他们十二点前就要睡,结果往往很快就一两点钟了,经常看到晚上我们那里的灯都是亮的。”

  如今,从校内选拔到全市选拔再到国赛冠军,经历层层筛选脱颖而出,即将进入国家队备战2022年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对于刘江华来说,这是两年多里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意味着新的起点。他说:“美发,最好的东西就是创新、改变特别快。回去之后把自己不足的地方加以改善,继续努力。我不会去定名次目标,但是会想把发型做到哪种地步,努力做好自己。”(记者王泽华 孙鲁晋 卢燕 赵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