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2日消息(记者冯会玲 葛修远 西宁台记者李庆德)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七十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和平,赢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在战场上,他们不畏强敌,迎难而上,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走下战场,他们依然以舍生忘死的精神投入共和国的建设中。七十年,战争的硝烟远去,但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的精神长存,中国人民保卫和平的决心永在。中国之声特别报道《我和我的祖国》,10月22日推出《铁马冰河入梦来》。

  舒达斌:39军打的中线,解放平壤,又光复汉城,所以每次战役都参加了,没闲的时候。

  四年前,当舒达斌写完《打赢抗美援朝战争纪实》这本回忆录的时候,他已经整整82岁,12万字的内容,都是他一字一句用钢笔写成的。为什么一定要写这本书?舒达斌说,70年前的那些往事经常像潮水一样涌进他的梦里,他要给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一个交待,他要把他们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都记下来。舒达斌说:“感慨万千,写了大概几年。现在有时候或者睡觉了以后,还会想到当时战斗的情况。”

  1950年,刚刚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舒达斌随39军117师开赴抗美援朝前线,那一年,他16岁。在部队中,他做过通讯员、师长及参谋长的警卫员,先后参加过五次战役,20多场战斗,腿部肌腱和锁骨受过严重的枪弹伤,至今每逢刮风下雨,70年前的旧伤都会隐隐作痛。舒达斌记得,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战斗是在第四次战役中。他说:“最激烈的就是叫横城战役,当时打的美军一个榴弹炮团,一个陆军师,一个坦克团全部消灭了,39军和38军一起打的。”

  那是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中的横城穿插战。1951年2月11日,志愿军在563门炮火的掩护下,采取两翼突击与正面攻击相结合,向横城方向南部的敌军发起反击。

  第39军117师担负着向横城西北夏日、鹤谷里方向穿插的作战任务。在敌军看来,背后出现志愿军队伍几乎是天方夜谭。要翻过一座雪山不说,一路还都有美军驻扎,仅仅一个晚上而已,什么样的神兵才能飞奔过去?舒达斌所在的117师就创造了这个奇迹。舒达斌说:“我们穿插了一晚上,逢山穿山,逢水过河,走过了100多里,把敌人堵住了,把两边的桥炸断,让他们机械化也走不了,稻田里头是大炮,坦克,没办法发挥作用,打了胜仗。”

  117师抢占了夏日、鹤谷里公路两侧的高地,控制了附近的公路要点,还将敌军南撤北援的通路切断。舒达斌说:“我们两边山上站住人,从上向下,下去是排山倒海,他挡不住就全部消灭。”

  第二天,被围困的联军在空军掩护下,企图以坦克为先导进行突围。志愿军117师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共歼灭敌人3300多人,其中俘敌2500多人,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一个师一场战斗俘虏敌人的最高记录。舒达斌说:“当时38军是万岁军,39军是9000岁,这是毛主席说的,就是横城战役打得好,消灭了美军,打出了国威。”

  也是在那次战斗中,舒达斌第一次受伤。他说:“大炮把我震出去三五米,腿的肌腱打断了,最后给抬到野战医院,治疗了半个月,我又回部队了。”

  住院半个月的伤到底有多重,舒达斌右手一挥,一句“不算啥”就轻松翻过了战场上最痛的记忆。在朝鲜战场上,他打仗不怕,受伤不怕,但有时候会发怵夜里行军。

  舒达斌:经常晚上走路,因为白天走不成,飞机多,轰炸就损失大,就是为了隐蔽行动。

  记者:所以晚上行军也帮你们打了很多胜仗,是不是?

  舒达斌:对。晚上行军是咱们这个志愿军的特点,有的时候走着走着,有些战士就瞌睡了,就站着睡觉。

  记者:你自己有没有困得想睡着的时候?

  舒达斌:有啊,首长就会叫,起来起来,走了,前进。时间长了以后,1/5的人夜盲,就是晚上看不见了。国家这块想办法也运送了一些猪肝,特别有效。猪肝粉泡水喝,吃了以后三五天就好了。

  身为警卫员,舒达斌身上必背的有军事地图、步枪以及首长要随时用的各种资料,每个行军的夜晚都是艰难的考验。实在忍不住坐下就睡着的时候,总能在听到首长说出那句“起来,前进了”之后就立刻清醒,迅速起身,快步前进。十七八岁的战士跟在首长的身后,也牢牢记住了他们挺直的腰板。舒达斌说:“一般战士都是趴着打仗,因为我当警卫员保护师长,师长在战场上也不能弓着腰,站着走,我们警卫员在师长背后也是站着走,他们给战士做出榜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危险性很大。”

  挺直腰板的警卫员在广大岱战役中就成了敌军射击的对象,这一次,炮弹击中了舒达斌的锁骨。

  舒达斌:还是炮弹打到我的锁骨,反正就把我打出去两三米,一打昏过去了,起来以后才知道负伤了。部队里卫生员带的绷带、纱布之类的,马上给你抢救。

  记者:后来给您送到医院了吗?

  舒达斌:不太严重,也没注意。疼的厉害,也没办法,坚持,睡不着觉,一个礼拜以后好一点。那个时候就强调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叫,部队是这么强调的。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打响,这也是志愿军抗美援朝最后一次大规模反击作战。此次战役,拉直了战线,令中朝方面在停战后处于非常有利的主动态势,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然而,胜利的曙光已经近在眼前,舒达斌却亲眼目睹战友在眼前牺牲。他说:“我们的坦克往前走的时候,39军的坦克营,54军的坦克营前进的时候遇到地雷了,地雷把我们的履带炸断了,我们修了七八分钟,就掉队了。当我们上路的时候就遇到美军的坦克,我们的坦克和美军是一对三,美军是三辆坦克,我们一辆。因为我们的坦克声音不一样,我们的声音大,他们的声音小,一听出来就麻烦了。”

  志愿军开的坦克发出的轰鸣声还是招来了美军坦克的炮击,不仅坦克无法开动,炮长高立也身受重伤。舒达斌至今清楚地记得,炮长高立是甘肃天水人,临终前他从兜里掏出一张妻子的照片,他说,他答应了要在胜利后和她一起去托儿所看小孩的。舒达斌说:“我们一个组就把他抬了两天,对烈士不能放弃。”

  在接下来的两天一夜,舒达斌和战友冒着枪林弹雨,硬是把牺牲的炮长高立抬回了坦克营。舒达斌至今依然感到欣慰,虽不能和战友一道凯旋,但一定要让他魂归故里,回到祖国。

  十多天后,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舒达斌和战友们在战壕里欢呼雀跃。舒达斌说:“那个时候我们从防空洞出来好像是上面通知的,停战了。高兴得很,那个时候也没鞭炮,也没干啥,所有人都跳,从战壕里,从防空洞出来,终于打完了。”

  回国后,舒达斌很快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成为空军22师指挥所一名领航员。1958年,他从部队转业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扎根祖国边疆。几十年来,从考察三江源头到探访入海口,他总停不下为三江源奔走的脚步。2011年,舒达斌出版发行了《云端中的三江源》,为三江源的保护工作奋笔疾书。

  从共和国的钢铁长城,到三江源的江河卫士,舒达斌说,他无比深爱着这块土地,因为,这是他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过的土地。舒达斌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为了朝鲜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战争最残酷了,和平最重要,中国人是最热爱和平的,正义的战争是人心所向,我们是正义战争。人生不容易,要珍惜生命,热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