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宁10月13日消息(记者韩雪莹 张垒)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他们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娃娃,血管里流淌着父辈们执着坚韧的血液;他们又是新一代蓬勃向上的青年,性格里浸染着青春奋斗的底色。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们敢闯敢拼,与父辈们一起,共同守护这片生养他们的热土。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与拼搏,才让我们的乡村更有活力、更有希望。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3日推出《脱贫路上的“拼命三郎”》。

  乡亲眼中的他(她)

  村民1:我眼中的韦德票,一个特点是老实,第二个特点就是勤快、任劳任怨,带动周边的群众一起脱贫。

  村民2:韦德票做什么事情都很好,是独立的孩子。

  村民3: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要改变自己今后的生活,还要让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至少乡村振兴就需要这种人,自信、自立和公心。

  我叫韦德票,今年24岁,在广西百色市隆林县者徕村从事农业方面的创业工作。平时自己的爱好就是种点花花草草,每次我心情低落或者是比较迷茫的时候,看到我种的这些花开得很好,我就可以满血复活地继续下一步的工作。

  “刚才种的那一棵,我刚才就放在那里面,我就随便种的……”

  清晨的者徕村格外安静,阳光穿过层层杉木林,洒向壮族小伙儿韦德票家的小院。几分钟的闲暇功夫,韦德票在小院的一角又种上了一棵不知名的小苗,期盼着有一天能开出令人欣喜的花。

  韦德票个子不高,黝黑、精瘦。想象中,热爱花花草草的人,本应是性格恬淡、与世无争的样子,但是韦德票在者徕村的“外号”却与这有着巨大的反差——他叫“拼命三郎”。事实证明,这“外号”确实恰如其分,头一天晚上,他刚从县城调研完养鸡场回到村里,这一大早,又开始盯起自家院里养蚕房的施工进度了。

  记者:这个蚕房大概有多少平米?

  韦德票:200平方米。这个算比较大的了,因为之后要做全自动化,自动上架子,有一个划过去的喂蚕的平台。

  记者:今年能落实吗?

  韦德票:今年应该可以,下一批可能都可以养了。

  从2017年年初带着微薄的“本金”回乡创业,到如今自信又坚定地介绍着白手起家经营起来的事业,几年的功夫,韦德票的成长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时光倒回到五年前,高中毕业的韦德票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懵懵懂懂地走上了进城打工之路,在深圳一家家具厂安顿下来。可工作千篇一律,生活一成不变,这样平淡的日子他并不知足。他说:“跟社会的接触面不是特别大,对外面的世界是一无所知的,连交流都是不太会的状态。我觉得那样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看不到任何希望。”

  要这样一辈子按部就班,做一颗安稳但价值有限的“小螺丝钉”吗?韦德票不甘心,他想让青春燃烧得更有价值。于是,他决定回到家乡,靠双手,更靠头脑扎下根来。不过,愿望很美好,现实却有些暗淡。等真的回到家,韦德票发现,自己年纪轻轻,一无所有,只能靠种点水稻、玉米过活,这和老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有什么区别?韦德票说:“那时候感觉特别迷茫。可能说得好听一点叫创业,说得比较难听一点,就是在家里面做一些农活之类,基本上没有什么产业。”

  想着想着,他“拼命三郎”的劲头又上来了。没有产业,那就去找。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韦德票“盯上”了村里的杉木经济林。

  一根根杉木从农户那里买来,再运到木材厂卖走,过程虽然辛苦,但韦德票靠着当“杉木经纪人”解决了自己的温饱,帮助村民打通了销路,还积累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其实我一直就觉得不能去抵触一些新事物。比如别人能挖掘一些新的事物,然后通过自己的想法去评价它,觉得它是一个比较有前景的产业,就应该去接受、学习。人都是要成长的,是要改变的,一动不动、一直那样是不行的。”韦德票说。

  就像滚雪球一样,他的事业越来越有起色。很快,韦德票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标杆”。看到了韦德票的成功,村里那些原本打算“等靠要”过日子的村民们心思也活泛起来了。韦德票说:“我要带动他们,就要先把自己这一份弄好了,他们看到我有希望了,他们才会去弄的。自己做成功了,他们也可以一起跟着做,大家都富裕了,都奔小康了,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在者徕这个质朴山村里长大的韦德票,和养育他的家乡一样,干净而纯粹。韦德票的父母患有听力障碍,和别人打交道都十分困难,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尽管在这样的家庭长大,韦德票骨子里却是个温暖的孩子。他的童年记忆中满是邻里乡亲的情谊,就连顺路搭车这样的小事,他至今还记在心里。他回忆说:“比如我去学校,我们这里小时候上小学都比较远,都要走几公里的路,那时候村里面有些是有摩托车的,顺路的人看到我,愿意载着我去。可能对于他来说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但对于我来说会记很久。现在自己能在家,我能做到的事情,他们有需要的,我都会尽力去帮助他们。”

  在这个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读书和打工的村庄,像韦德票这样愿意留下来的后辈,实在是没有几个。热爱家乡的韦德票有着很简单的初衷,就是希望村里老少都能有个“营生”,足不出村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村里人看到“拼命三郎”拼出了一番小天地,慢慢地也就不再只把他当孩子看了,愿意听他念叨念叨:怎么样才能增加点收入呢?

  韦德票说:“因为年轻人很少在家,很多事情老人家都是不会弄的。六七十岁一个老人孤独地在家里面,我觉得太可怜了。所以其实发展一些产业,带动大家在家(做)的话,可能村里面的状态也会好很多,不至于说就一定要出去打工。”

  2018年夏天,广西首个“新时代空中讲习所”在者徕村诞生,通过覆盖全村的应急广播向村民宣讲惠民政策、脱贫技能。韦德票被选中作为“男主播”,每天傍晚六点,大喇叭准时响起,听韦德票给大家说说致富经验,讲讲励志典型,这新身份对村民的影响更大了。那年年末,韦德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者徕村也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可以说,韦德票的“奋斗史”,就像是全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缩影。

  今年,村两委举办了“乡村夜话”系列活动——争做脱贫攻坚“明白人”,又邀请了韦德票做宣讲员。如今,已经成为预备党员的他,早把为村民解读政策、排忧解难作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他说,自己不仅要做“致富带头人”,还想做“领路人”,就像小灯泡一样,不光要自己发光,最要紧的是能照亮别人。

  记者:这个就还是活着的。

  韦德票:活着的呀,你看它还在动。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拿去卖掉了,后面它会破茧成蝶的。

  眼下,韦德票种桑养蚕的事业风生水起,但他不满足,还打算去各地调研,看看有什么好项目能够引到村里来。向新产业“闯”,向致富门路“闯”,向有希望的地方“闯”。“拼命三郎”韦德票这股子冲劲和闯劲始终没有改变。而那些他精心引入的优质产业,也正像他在小院一角种下的小苗一样,总有一天会开出令人欣喜的花。

  “别人养鸡,人家是怎么养的?怎么拿鸡苗?怎么找销路?怎么跟人家合作?要种茶油,我就会去看人家的树苗,要了解一些事情。快年底了,这些产业都要做起来了。明年可能我会养一些蜜蜂,因为我发现我们这边种了茶油,它会开花,养蜜蜂就正好可以利用这样的资源优势。”韦德票说。

  《写给20年后的自己》

  24岁的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仿佛身上总有用不完的劲儿,因为我想靠自己的双手在这个村庄立下一份产业。20年后的家乡,是否已像城市一样繁华?20年后的你,是否依然怀揣着年轻时的梦想?希望未来的你能够延续我今天的拼搏,努力去做一盏灯,照亮在我们村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