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临夏9月15日消息(记者张蕾 孟永辉 王妍)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甘肃省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六盘山、秦巴山和高原藏区,三大深度贫困片区交汇,使这里成为贫困人口集中、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的“硬骨头”。目前,甘肃有8个贫困县尚未摘帽。当地正以“滚石上山”的坚强毅力和“踏石留印”的务实精神不断推进脱贫攻坚,陇原干部群众更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气神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15日推出《花儿开在天地间》。
  正午时分,东乡族小伙马玉强洗净双手走进餐厅后厨,抓住面剂子两头快速拉抻,随后动作娴熟地甩面下锅,搅拌、挑面、装碗,浇两勺清亮的肉汤,加一小把牛肉丁,撒一撮翠绿的蒜苗,便做成一碗地道的牛肉拉面。马玉强现在是东乡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员,跟随拉面老师学习十多天,已经做得有模有样。
  马玉强说:“以前在饭店看别人做拉面,心里想要是我能这样拉就好了,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县,深藏在干旱的黄土高原褶皱里,当地人用“撞死麻雀,滚死蛇”来形容这里令人生畏的深沟和陡坡。黄土梁孕育了高亢嘹亮的民歌“花儿”,却长不出多少庄稼。混不饱肚皮,外出务工成为许多东乡青年的选择。
  马玉强今年28岁,是一个五口之家的顶梁柱。初中毕业就外出谋生,南北闯荡多年,没有一技之长傍身,干的都是苦力活,收入低、风险高、保障少。许许多多的东乡青年都有和马玉强相似的无奈与迷茫。
  马玉强说:“用我们东乡话说就是‘车轱辘抹油’,意思就是没挣到钱,来回的路费一花就没有了。工地上也干过,有些饭店也去干。”
  今年更是雪上加霜,受疫情影响,马玉强没有去大城市打工。几个月没有收入,马玉强在家里越待越心慌。可巧村镇干部走家串户,鼓励大伙儿去东乡职校学技术,还不收任何费用。马玉强喜出望外,立刻就报了名。
  马玉强说:“告示都发到村里面了,政府给老百姓很大的帮助,还是学点技术好,不然连自己都养不活,有技术和没技术的工作,工资都不是一个档次的,有技术的工作会有翻倍的工资。”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近年来,东乡大力推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学习拉面、电焊、驾驶、汽车维修等技能。今年8月,东乡职校新建成了实训基地。校长妥凤英表示,这是为了帮助大家学以致用,无需实习就能直接上岗,尽快实现就业。
  妥凤英说:“我们把这个实训基地建起来的目的就是培训学员在这里实操,就像拉面,光学好拉面还不行,还有调汤、煮肉,整个流程,以‘老带新’的形式,可以让学员学到整个流程,走出去的时候,真正当个老板。”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当老板”也成为触手可及的梦想。马玉强说:“在培训班上,小伙子们都卯足了劲‘比学赶超’,比谁拉的面更好更劲道,比谁能最先把牛肉面店开去浙江、上海。我未来想出去找个拉面店,两个人干。两个人干个两三年,攒点钱,然后就开个属于自己的兰州拉面馆。干得好了亲戚朋友们叫过来一起,大家都要奔小康。”
  甘肃东乡的深沟大梁里,有许多像马玉强这样勤奋好学的小伙子,更藏着无数心灵手巧的姑娘。曾经,世世代代难出门的东乡女孩,只能在家中炕头做点手工,“隔着门帘看人”。“就业”“创业”对她们来讲,是陌生又遥远的词汇。如今,这些束缚都成为过往。
  “她这个眼皮上不能打高光,特别浮肿,加一点稍微深邃的眼影,眼神就特别神韵。”
  见到马清时,她正神态专注地给新娘子化妆,修眉、扑粉、画眼影、贴睫毛。这位19岁的东乡族女孩,平日里行事风风火火,干起精细活却又内秀起来。今年7月,她进入东乡职校完成一个月的学习,又和姐妹们报名进入实训基地,开始当跟妆助理。回到半年前,她做梦都没想过还能去职校学一门技术。
  马清说:“那时候说实话特别迷茫,一点打算都没有,因为我们少数民族的女孩从习俗上就是长大成年之后就得结婚生子照顾家庭,实现一丁点的梦想真的特别难,像我们这样学习一门技术都是奢望。”
  当地免费提供刺绣编织、美容美发等课程,为不少女性打开了就业之门。起初,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非常困难。后来,看到职校出去的学生们就业前景不错,越来越多的家长转变思想,开始鼓励女孩子学习技能。马清的母亲也被职校老师们的轮番介绍和就业前景说动了。
  马清说:“我在被窝偷偷哭了不知道多少次,特别感动。毕竟这个行业是女孩子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那么近,但以前觉得遥不可及。”
  培训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村、致富一方。东乡职校教师闵秀英说,她所教的三十多个学生,大部分人已就职于临夏、兰州的影楼或工作室。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结婚时,有一套独立的妆面造型,化妆师的薪水十分可观。闵秀英说:“一个妆的妆面最少是2000块钱,自己独立开工作室月收入上万吧,技术好就多了,几万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