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三亚7月19日消息(记者朱敏 吴媚苗)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三亚博后村的玫瑰谷留下了这句最具温度的动员令。博后村距离三亚市市区约20公里,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黎族村落,背靠亚龙湾、紧邻太阳湾,“守着金海岸,却没饭吃”,一度致富无门。

  2017年,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博后村大力发展民宿业。如今,当年的“小村落”成了“网红打卡圣地”,村庄变美了,村民的“钱袋子”也变鼓了。《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19日推出:《昔日养猪房 如今新时尚》。

  6月中旬,烈日炎炎的海南三亚本是一年中的旅游淡季,但在博后村一座座精美的民宿门前,身着休闲花衣的游客络绎不绝。

  “要提前10天才能订得到,爆满!一直都是‘一房难求’……”谭中仙指着自家的民宿,满脸自豪。眼前这座三层建筑共38间房,白墙青瓦,雅洁精致。不过四年前,这栋房子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用谭中仙的话说就是三个字:脏、乱、差。“我们里面当时是养猪的,没有装修,卫生脏、乱、差,都是泥巴。每年回来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会堵车。亚龙湾海边有五星级酒店集群,我们也靠近景区,客人堵到家门口,就是没有人进来消费。”谭中仙说。

  这样的家,作为一名资深“广漂”的谭中仙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当时,博后村村民主要以养猪、种植、做临时工为生,勉强维持生活。谭中仙在广州打拼多年,有了一定的积蓄。钱包虽然“鼓”了,心里却“空落落”的。他说:“我们海南人都有一种乡愁,一般不愿意出去,没办法才背井离乡,但是我们还是愿意回家。我在公司的时候去了浙江那边出差,看到他们搞了民宿,海南好像就没有这个概念。”

  守着亚龙湾这块肥厚的旅游腹地,博后村怎么就不能搞民宿呢?这个想法在谭中仙脑海里生根的同时,当地政府也行动了起来。2013年,政府决定对博后村进行大改造,民宿产业成为发展的重点。

  2016年,谭中仙揣着300多万元的积蓄,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将所有钱都投入到自家房屋的改造中,“脏乱差”的养猪房摇身一变,成了“海纳捷”民宿。“当时家里面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我很想把这个产业做起来,第二年就回本了。现在看来,这个路是走对了。”谭中仙告诉记者。

  “海纳捷”民宿建成前后对比(央广网发 博后村村委会供图)

  在政府的帮助下,谭中仙的民宿生意发展得特别顺利。作为首个“吃螃蟹”的人,谭中仙的成功让村民们信心倍增。此后几年,通过自建自营、引入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一座座精品民宿先后落地,诸如“宿约107”“莫言莫语”“相见无墅”等民宿成了著名的“网红打卡地”,经常“一房难求”。

“莫言莫语”民宿建成前后对比(央广网发 博后村村委会供图)

  目前,博后村开业民宿34家,在建10家,民宿业已逐渐形成规模效应。2019年3月,博后村成立三亚吉阳区民宿协会,谭中仙当上了秘书长。“我们的装修都比较个性化,贴近年轻人的风格。我们的民宿各有各的风格,跟星级酒店的标准不一样,这种有茅草、椰子的房屋,在酒店是体验不到的。来到了乡村,游客会感觉很放松,很舒适,也比较自由自在。”谭中仙说。

  张女士之前来三亚都选择住星级酒店,偶然在网上看到博后村的民宿后,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来。入住之后,更多意外惊喜,让她很满意。她表示:“我比较向往农村这种原生态的氛围,这边房费很合理,另外他们的装修风格很现代,适合我们年轻人。如果想出去,这里有车接车送,很方便。” 

  在民宿的带动下,整个博后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昔日的泥土路变成宽敞整洁的水泥路,博后故事广场、荷塘、哎岬湖湿地公园等景点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场地。村民们不仅住得更舒服,“腰包”也越来越鼓。2012年,博后村村民人均年收入5200元,2019年就达到了24520元。说起这点,博后村党支部副书记符儒建笑得很灿烂:“我们的村民房子出租出去后,一般最少10多万一年(房租收入),村民有了固定的回报,有些年纪稍大一点的,在民宿帮忙做保洁,这也增加了收入。”

博后故事广场建成前后对比(央广网发 博后村村委会供图)

  依托民宿效应,博后村开起了农家乐、酒吧、烧烤园等小店,为游客提供“吃喝住玩”一站式服务,丰富了民宿周边的经济业态,也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来源。短短三四年间,谭中仙深切地感受到村里的变化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也将幸福生活的希望种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博后村哎岬湖湿地公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朱敏 摄)

  谭中仙说:“以前客人没有进来的时候,想卖几个椰子都难,现在我二婶一年卖2万多个椰子。之前我们村‘光棍汉’比较多,外嫁女队伍很庞大,现在外嫁女们回来都有面子了,我们这些‘光棍汉’的个人问题也解决了,村里面发展好了,很多旁边村的都想着嫁到我们村来。”

博后村村民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朱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