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阳2月7日消息(记者孟海)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是革命老区遵义市下辖的县级市,85年前,红军曾在这里谱写下“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这里距遵义225公里,毗邻四川、重庆,是贵州融入成渝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但受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层次等因素影响,2013年赤水的贫困发生率高达14.6%。

  2013年2月,按照党中央要求,上海市普陀区对口帮扶遵义市赤水市。6年多来,一批又一批的上海援黔干部投身到贵州省脱贫攻坚的第一线,陶兴国就是他们中的一员。2018年8月,刚刚从部队以正团职身份转业到上海普陀区工作几个月的陶兴国主动请缨,一头扎进了革命老区赤水河畔的茫茫竹海中。陶兴国是如何变“竹”为宝,带领当地竹农脱贫致富的呢?《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今天(7日)推出《“竹疙瘩”变形记》。

  陶兴国:你这是在收(冬竹笋)是吧?

  孩子:收来卖的。

  陶兴国:你要卖多少钱一斤?

  孩子:13块钱(一斤)。

  春节前,陶兴国带着记者来到赤水市宝源乡的集市上,一个放了寒假的孩子正在卖冬竹笋,一路走过,刚刚从竹林里挖出来的冬笋挂着泥水,顶着露珠,满眼都是。

  在一个专门收购冬笋的门面里,老板杨忠飞告诉记者,2019年的收购价比上一年翻了将近5倍,但依然供不应求。

  记者:去年这个时候你收多少钱一斤?

  杨忠飞:去年是赶场天收笋子,今年是每天收笋子,笋子贵了,这些人天天来。

  记者:就是说现在冬笋收益还可以,嘛?

  杨忠飞:收益肯定可以,平均每户可以多得2万块钱的收入。

  竹子在赤水一点也不稀罕,130多万亩的竹林覆盖了赤水80%以上的土地,全市20万农村人口人均占有6亩竹林,当地自古有着“一年栽竹,两年出笋,三年成林,四年成荫,五年卖竹度光阴”的说法。赤水每年的冬笋产量都在1600万斤以上,但在2018年,赤水冬笋的实际销售量还停留在100万斤。不愿采,没销路、没品牌、没售价,当地老百姓只能眼看着九成以上的“竹疙瘩”烂在土里。这一年,赤水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也是在这一年,陶兴国从上海来到赤水,挂职担任赤水市委常委、副市长。

  “上海老百姓有喜欢吃笋的习惯,特别是冬笋,赤水的野生竹笋自古有名。消费扶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让老百姓得到实惠。”陶兴国今年48岁,身材挺拔、说话声音洪亮有力、做事干脆利落。刚到赤水,他就牵线搭桥,把赤水的冬笋对接到上海的超市,带着赤水农民用“竹疙瘩”换回了第一桶“金疙瘩”。

  集市边上是宝源乡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社区,一栋栋青瓦白墙的二层小楼在冬日的阳光里显得分外耀眼。陶兴国说,在赤水的大山里,最漂亮的房子,一个是学校,另一个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房,这些安置房大都位于城镇核心地段,为的是方便搬迁群众就业、就医和子女上学。

  李先生:今年收购价是最高的,我记得是有史以来最高。

  陶兴国:我们估算下来,到目前来看,后面哪怕价格再降,10块钱的均价是最保守的,目前来看,十三四块钱的均价是没问题的。

  记者:今年你就挖竹笋这件事情挣了多少钱?

  李先生:可能我家一两万块钱,我就两份地,那些五六份地的就更多了。

  安置社区里人气十足,原来比着外出打工的人如今都在家门口抢着挖竹笋。在陶兴国牵线下,2019年入冬后,赤水市组织的第一批赤水冬笋以赤水品牌登陆上海市场,短短两个月就销售了1000多吨,为竹农增收3000多万元。贫困农户的收益比去年翻了5倍左右。“东部城市消费在升级,从衣食住行方面,原来吃饱就行了,现在大家要求吃得好、吃得香、吃得环保,比如吃肉要有肉的香味,我们赤水这边就能提供这样优质的产品。”陶兴国说。

  近年来,随着贵州省内高速公路和全国高铁的快速发展,18个小时内,利用冷链运输,赤水的新鲜农产品就能摆上上海各大超市的货架。消费升级,渠道畅通,运力改善,也为产品供给端赢得了更广阔的想象和发展空间。围绕着竹林里的农特产品,陶兴国又引入了一家大型养殖企业——上海圣华副食品有限公司,开展大规模的竹林乌骨鸡的观光养殖。上海圣华副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以明告诉记者,建成后,上海消费者通过安装在竹林里的摄像头,就能在千里之外实时看到他们即将购买的乌骨鸡的生长情况。

  记者:就是说,其实从市场的角度,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你也愿意选择这个地方。

  顾以明:对,我们也准备在这个地方搞一体化,从养殖到屠宰。

  记者:相互的资源也是匹配的。

  陶兴国:我们这边好生态、好资源,这是很典型的,他们是好企业、好市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陶兴国深深领会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2014年地处赤水林海深处的“老三线”企业赤天化集团遇到发展瓶颈,其下属的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濒临破产,在上海援黔干部的努力下,上海泰盛集团收购了原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了贵州泰盛纸业有限公司。从上海远赴赤水的贵州泰盛纸业总经理王宏伟说,纸产业必须向更加环保生态、再生能力更强的竹林取材。

  王宏伟:也是看好这个资源。

  记者:上海是肯定没有这个资源的?

  王宏伟:上海没有,赤水是全国最大的,五大竹乡之一。

  记者:目前你的产量是不是最大的?

  王宏伟:是,竹浆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单机产量全球最大。

  陶兴国告诉记者,仅2019年贵州泰盛纸业就实现盈利3.2亿元,目前每年向群众收购竹原料90万吨以上,仅支付竹原料款就达5.4亿元以上,直接带动18万竹农参与竹原料采伐运输,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助推8000多户27000多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泰盛纸业也成为赤水独特资源与上海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盈的产业扶贫典型。但陶兴国觉得,赤水不能仅仅成为原材料的产地,更要把竹子“吃干榨尽”,做全“竹链条”。陶兴国表示:“这些天正忙着推进规划投资35亿元建设纸制品产业园区的工作,这个园区就地将原竹、纸浆、竹笋等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纸制品、竹木家具、竹地板,还有竹食品等产品,预计到2021年年底可实现建成100亿级产业园,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贡献财政税收10亿元以上。”

  2019年年底,赤水啃下了硬骨头,最后的1299户3330人全部脱贫,陶兴国被评为了2019年度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希望在未来致富增收奔小康的路上,赤水能再出奇兵。“群众的信任特别甜,奋斗的路上特别美。我到赤水快一年半了,回想来的时候,我们跟其他的同志一起背上行囊,跟亲人也是依依不舍,可以说是义无反顾地奔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陶兴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