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究竟“优”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还应如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特邀百位专家纵论优势、聚焦发展。今天(22日)推出:《在政府主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优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解读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李雪峰。

  开篇立论

  公共安全无处不在,关系到千家万户。应急管理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应对灾害事故的特殊管理领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的、独特的组成部分。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

  有问必答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要建立良好运行的应急管理机制,我国有怎样的优势?

  李雪峰:我们国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地弘扬,我们也创造了唐山抗震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汶川抗震精神等社会主义灾害应对的精神理念,促进了人民在精神思想上的紧密团结。此外,我们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应大灾的显著优势,比如在防汛抗旱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巨灾应急响应、灾后重建等方面,我们都实行国家统一规划,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及时组织对口援建等,这些也是我们在跟西方国家应急管理部门的官员交流的时候,他们特别推崇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如何做,才能切实减少突发事件及其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李雪峰:突发事件的特点是出其不意、突发性强、意外性强,我们的整个体系要反应迅速,政府和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要能够协同有力。一是我们政府主导的管理能力,要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二是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个能力建设事实上不仅仅是对政府的号召,也是要号召全社会进行应急科普宣教工作,这些工作都要跟得上,提升我们全社会防灾减灾方面的韧性。

  应急管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水平高的国家都非常重视专业化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平时他们在各自本职工作岗位,一遇突发灾害事件则根据指令迅速集结,参与救灾。一支响应迅速的应急志愿者队伍能给应急管理带来怎样的积极作用?

  李雪峰:我国自然灾害领域的特点是“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所以我们对应急志愿人员或者公众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客观需求还是非常大的。比如强烈地震发生之后,很多人被压埋在建筑物的废墟里,通常约70%甚至更多的人是自救互救救出来的。这些年(在应急志愿者队伍方面)我们也有长足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现在有900多支能够常态化工作的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应该说已经是不少了,其中像蓝天救援队、公羊队在业内都很有名气。另外一方面跟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需求相比,队伍还没有达到我们希望的那么大、那么多。

  应急管理机构碎片化、应急资源和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化,极大地削弱了应对大灾大难的能力。从顶层设计出发,未来要想实现对突发事件全方位、全流程的管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应该如何做?

  李雪峰:现在我们各级政府一般都有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还有各专项应急指挥部,一些地方还有应急管理委员会,建立这么多协调指挥机制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多部门有机整合起来,平时联合预防,出了灾联合地应对。这么多机制有没有可能整合成一个机制,或者减少那些职责、职能重合的机制?这个是顶层设计要进一步完善的,比如我们在地方层面成立了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其关键是把这些机制都容纳进去。其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未来我们要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

  数说优势

  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态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8.3%和17.1%,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起数分别下降10.2%和5.3%。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全国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较近5年均值分别下降25%、57%和24%。未来,随着政府应急管理职能逐步整合,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将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记者冯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