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拉萨1月20日消息(记者德庆白珍)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西藏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唯一以全区整体划入贫困区的省区,是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首,74个县(区)全部为贫困县。脱贫攻坚以来,现行标准下62.8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为零。2019年,随着最后19个县(区)的脱贫摘帽,西藏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整体攻坚决胜在望。《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今天(20日)推出《荣玛牧民的心事》。

  西藏第一个高海拔搬迁乡——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在藏北草原的北端,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空气中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公共服务极难有效覆盖,这里的人均寿命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堪称人类“生命禁区”。2018年,荣玛乡262户、1102位牧民整体搬迁到了1000多公里外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嘎冲村。去年,荣玛乡脱贫摘帽。1000多位牧民,能否适应城市的新生活?

荣玛搬迁点的清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德庆白珍 摄)

  正值寒假,搬迁点上的孩子们喜欢在平坝上踢球,热了还把羽绒外套脱在一边。在他们身后,266间崭新的藏式民居由北向南依次排开,综合办公楼、幼儿园、医务室矗立其中。

在平坝上踢球玩耍的小朋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德庆白珍 摄)

  离开了高海拔的羌塘草原,来到千里之外的堆龙新家,荣玛牧民们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

  综合办公楼的阶梯会议室里,减畜奖励资金发放公示大会正在进行中。仁啦一家三口这次可以拿到28500块钱,高兴得鼓起掌来。仁啦说:“刚刚核对了,也按了手印,说基本上会在20号左右落实兑现。我们因为去年已经自愿减畜,所以这次能够得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每人9500块钱,可以好好买些年货了。”

荣玛搬迁点综合办公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德庆白珍 摄)

牧民仁啦在她的新房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德庆白珍 摄)

  2018年,荣玛乡262户牧民搬迁到堆龙,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但生态搬迁不能一蹴而就,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还是令一些群众感到不习惯。

  人在城市,牛羊在故乡。不少荣玛乡牧民们的牲畜还留在迁出地,牧民们不得不在两地来回奔波,这成为他们的一件“心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迁出地政府“以奖代补”,鼓励牧民退牧禁牧。按照每亩7.5元的禁牧补助和每亩2.5元的草蓄平衡补助标准,给减畜的牧民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每人每年限高15000元。荣玛乡副乡长次仁旦增说达到了不错的减畜效果:“原先我们属于纯牧区,现在在老百姓自愿的前提下,牲畜减畜差不多达到70%到80%,彻底减畜的有180多户。”

  “减畜”空前释放了荣玛乡的劳动力,1000多位世代以放牧为生的牧民中,第一次出现了护路员、装卸工、驾驶员、保洁员……搬迁前,群众的收入基本以草补和生态补偿金为主。务工收入很少,甚至没有。而搬迁后,仅搬迁点配套产业的建设用工,群众就增收21万多元。

  副乡长次仁旦增拿出一本厚厚的黑色硬皮笔记本。这里详细地记录着搬迁前后每一户的收入来源和变化。

副乡长次仁旦增正查阅记录着群众搬迁前后收入来源及变化的笔记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德庆白珍 摄)

  次仁旦增说:“比如他原先的劳务收入是2700元,现在在这边增长到了6300元。在那边顶多是冬宰的时候,帮别人宰羊、剪羊毛方面的劳务收入,没有其他来源。现在6300元一部分是通过去年在搬迁点搞绿化打工挣的,一天120元。”

  但是眼下,荣玛牧民们又有了新的“心事”。冬季是牧民囤积、食用牛羊肉的高峰时节,由于减畜的速度太快,没有牲畜的牧民必须出钱到市场上购买,这开始影响到他们传统的饮食习惯,冬天没肉吃可怎么办?

  乡里决定,剩下的81个有畜户在迁出地建立牧业合作组织,这样既解决了吃肉的问题,又免去两地奔波之苦,但是这件事并没有达成共识,有牧民担心自家的牛羊不能自己做主。次仁旦增决定再去牧民家里做做工作。

  记者:您这是第几次和她们家沟通这个事?

  次仁旦增:不包括之前县里和乡里的,我个人今天是第三次对她们做工作。加入合作组织在她们看来是,假如她们家今天想宰个羊,入股以后变成了集体资产,自己食用的权利就没有了。

  经过几番沟通,牧民措加终于说出了她另外的“心事”:“我们也不想减畜的。可是我女儿成家后就分户了,去年已经自愿减畜。但我们两家的草场是共用的,如果我加入了合作社,害怕女儿拿不到减畜的草补奖励资金。”

  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次仁旦增告诉措加,总会有解决的方法。经过向上级反映,那曲市尼玛县分管农牧工作的副县长达吉次仁来到搬迁点,为荣玛乡牧业合作社的成立做动员交流。

  荣玛乡书记、两个村的村长、各组的组长都来了,会议室很快坐满了,后到的牧民只能席地而坐。合作社成立后,“牧民食用牦牛肉、牛奶等畜产品的需求怎么保障”“放牧的质量会不会下降”以及“有分户情况并减了畜的能否享受到补偿奖励金”成了三个讨论最激烈的问题。

  经过三个小时的倾听、沟通,有分户情况的牧民或同意进行内部补偿或同意减畜,其余牧民基本上达成了加入牧业合作组织的意向。

  解决了牧民们的心事,次仁旦增的心也总算踏实了下来。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堆龙德庆区供电有限公司,申请给搬迁点扶贫项目牦奶牛养殖厂新装高压电线。次仁旦增说,只要一通电,搬迁点的牦奶牛养殖场和绵羊养殖场两个扶贫项目就可以验收了,几个产业一旦运营,能提供100个就业岗位。有工作,有收入,有肉吃,荣玛牧民的城市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副乡长次仁旦增在即将竣工的搬迁点配套产业牦奶牛养殖厂介绍情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德庆白珍 摄)

  “搬迁之前,搬迁群众在那边都吃不到新鲜的蔬菜,用电都是户用系统太阳能充电,用水有些也是以自然村为单位打了水井,根本没看到过自来水。搬过来之后,很明显看得出老百姓气色变好了。因为原先在那边高原,群众大多是多血症、高血压,到这边药都不用吃。看到这些,我的心里特别甜。现在我们荣玛的牧民要过城市生活,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我们要再接再厉,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他们尽快拥有致富的本领,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天地。”次仁旦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