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保定1月11日消息(记者杜震 王志达 闫金枫)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八百里太行最北端,河北省涞源县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却也成为了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贫困发生率曾高达37.4%。交通一直是横在奔小康路上的一道坎儿。这里,也成为了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之一。

  这几年,涞源县逐村逐户摸底调查,精准认定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人口14147人。到2018年底,涞源县建设的19个集中安置片区,让13968人搬进了新居。张海波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搬得出,还得稳得住,能致富。张海波一家8口人,曾经只靠他一人打工维持生计。如今,就在新居楼下,张海波开起了一家超市,商品琳琅满目,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念起了生意经。张海波的生意经念的怎么样?今天(11日)的“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跟随记者一起去帮张海波算算这笔账。

  农历腊月十四,再有一天就进入“三九”时节,凌晨5点,张海波在厚厚的棉服外又套上一件军大衣,麻利地跳上了去年贷款买的长安车。

  张海波88年生人,方脸、尖下巴,他其实只比我大一岁,但脸上多了几分超出年纪的沧桑。张海波说:“这会赶上孩子们放假,放假了就可以稍微晚一点。”

  凌晨5点半的“沙河”商业街,挤满了前来卖货买货的商贩。张海波是这里的常客。

  张海波:有机花菜多少钱?

  菜商:整件还是零拾?

  张海波:零拾。

  菜商:两块。

  张海波:便宜了啊,弄点。

  从天黑到天亮,从最开始的一箱红提,到最后面食店里的一袋馒头,张海波带着我,一个半小时里“光顾”了十家店,微信支付了将近1000元,赊账773元。

  菜商:453。

  张海波:减40块钱的筐。钱不够了,明天连之前的那个,写一块吧,明天给你结吧……我这带了1000块钱,都没进啥,还差两样呢,哎……

  资金紧张是张海波开超市一年多以来最难跨过去的一道坎儿。张海波说:“那会也没想到投十多万,想着有个五六万,实在不行货处理处理,最多赔个房租钱,一进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张海波开的互惠蔬菜水果超市(央广网记者 闫金枫 摄)

  一个超市,要撑起这个八口之家,尽管母亲在承德打工一个月能收入3000元,但张海波的这本生意经依然难念:大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两个双胞胎儿子也将于今年步入小学,父亲的心脏里有三个支架,姐姐常年卧病在床。在张海波的生活轴线上,随处都是开销。还好有针对贫困户的小额金融贷款,也算是让张海波稍微缓了缓。他说:“后来有这个政策,贷扶贫款,又贷了5万垫进来。”

给孩子看完病,张海波向记者介绍报销金额(央广网记者 闫金枫 摄)

  临近春节,超市即将迎来生意最好的日子。但张海波嘴唇上却起了泡,结了痂。他苦笑着说:这是着急上火。“好多地方欠着,攒的这点,该还人家了。看着肯定急啊。”

  张海波告诉我,他卖过凉菜,卖过熟食,但总是入不敷出。2018年7月,开起了这个互惠水果蔬菜超市,他至今记得开业第一天的场景:“当天上货的资金就五千多块钱,第一天靠架子上的这边都没上满,中间的架子上都有东西了,就能正常卖货了。晚上也没觉得累,跟媳妇碰了一下,小五万块钱那一天打的欠条。”

  如今,超市一年多赚了多少钱?张海波其实心里没底。

  张海波:现在也没个统计,算不了也不知道……

  记者:一天最多能卖多少?

  张海波:最多不到四千块钱,唯一好的就是腊月二十九、三十、初一连着这几天能卖一万多点。

张海波在给顾客结账(央广网记者 闫金枫 摄)

  张海波告诉我,他的老家箭杆河村,是涞源县最偏远的一个村。我提议去他老家看看,却被张海波和他父亲张秀成拦了下来。张秀成告诉我,一到冬天大雪封山,人、车都进出不得。

  张秀成:我们老家那时候吃水都得自己走二里地去挑水,还是上坡。

  记者:还得自己挑啊?

  张秀成:对。交通也不便利,老家大山,啥也没有。

  交通不便,成了箭杆河村致贫的首要因素。要让这些世代生活在深山里的村民搬出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仅仅是给老百姓做思想工作,就不容易。张秀成说:“你出来了,打工也没有技术,也得考虑这些问题。”

  思来想去,走出大山的渴望,还是战胜了心中的“恐惧”。

  2017年12月,和村里的“大部队”一起,张海波一家搬到了县城福泽园小区。

  正说着,我们赶上了村里的扶贫队来走访调研。张海波的心事,被扶贫工作队队长周闯“猜”到了。

  周闯:进货一般都压多少钱?是赊销的货还是拿钱买过来?

  张海波:大多数都是拿钱买,尤其是大牌子都是拿钱买。

  周闯:一般的流动资金需要多少?

  张海波;也没算过,手里也没有,有了立马就补窟窿了。

  周闯:要算账。超市的利润比较低,好多东西的盈利是靠算出来的。

  张海波:从哪算起啊,不知道咋算。

  周闯:货物的流转期,还有你的回款期要算明白。

  聊天中,周闯得知张海波的母亲还在承德打工。他劝张海波,来年可以让老太太在附近的产业园或者乡镇里找一份工作。周闯说:“我觉得你妈回来,咱们这也有双区建设,也有服装厂、箱包厂。产业园区本来就是为咱们扶贫户配套的,能去的都可以去,下一步黑木耳养殖能参与一下,村里也有两个养鸡场,需要饲养员,马上‘猪上楼’那个项目也会吸引几个人。”

  周闯说的产业园,可以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500个,不少从来没进过城、世代种地为生的贫困户,在这里学到了新手艺,挣到了钱。

  工作队走后,张海波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晚饭。

  张海波:你喝几碗?

  孩子:我……不知道。

  张海波:两碗?

  孩子:不不不!

  这是每天全家人最轻松的时刻。安顿好两个调皮的儿子,张海波选择一会再吃。坐在柜台前,盘点起一天的收入。

  张海波:70、80、90……这就是今天大概卖的钱,2577,百分之十五,等于乘以0.15,386.55,这是纯利润了。

  纯利润并不多,但张海波心里依然坚定。

张海波的父亲和儿子(央广网记者 闫金枫 摄)

  晚上十点,锁门,回家。虽然日子重复着日子,但张海波觉得,希望也叠加着希望。他说:“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都解决了,感觉自己成长挺多的。希望在2020年,超市的生意红红火火的,把欠的钱多还点,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