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在这次表彰中,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获奖者,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今天(29日)的特别节目《功勋》推出《于漪:三尺讲台系国运》。

  1977年,神州大地百废待兴,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春天。北京和上海分别在电视上直播中学老师讲课,后来有人回忆说,当年问出差去上海的同事有没有什么新鲜事,对方答:大家都围在电视机旁,争着看于漪老师讲公开课。

  “备课、上课”,这是90岁的于漪最熟悉的两件事。从教68年,她主持的语文公开课超过2000节,早已是教育界的大明星,可她还总说:我一辈子都在学做教师。她说:“做一个老师是了不起的,如果做一名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的话,可以使很多学生从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到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无知到有知,所以我这一辈子最崇高的目标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他会恩泽莘莘学子。一个孩子如果碰到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真是一种幸事。”

  于漪的学生时代是幸运的,相继遇到著名词曲学家任中敏、著名音乐教育家顾西林、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赵继武等名师大家。在于漪的记忆里,教国文的赵继武年轻又儒雅,进教室不带教案,只在手里攥两根粉笔,留给学生的却是一生的教诲。“比如他教李密的《陈情表》,他就教一个字。茕茕孑立,‘茕’上面注意是一个草头,光荣的荣的写法,下面注意是一竖,不是一撇,脊梁骨不是弯的,脊梁骨要直,记住贫贱不能移,再穷脊梁骨要硬。他教的是字形和字音,但是在我们学生的心中,撒播的是做人的种子。”于漪回忆。

  那是于漪心中老师的模样,从此成为她一生的向往。后来,她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当了历史老师,短短7年就编撰了两本历史小册子,而就在这时,于漪被要求转教语文。于漪说:“我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不是科班出身,改行教语文当然是非常困难的,我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把中文系的一些课程都涉猎一下,把它读完。我要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那就是要博采众长,认真地学习。所以当时我的想法是,我要在课堂上站下来,那就必须做到八个字: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就这样夜以继日,每天不过午夜不睡觉,明灯陪我过半夜,这样我就逐步在课堂上取得了发言权。”

  老伴听她在电视上讲公开课,忍不住感慨:这哪里是普通的讲课,分明是用生命在歌唱;同行听于漪讲课后惊诧:同样的内容,于老师每回都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只有于漪清楚,她是如何当艺术品一样精心打磨每一节课:“我备课,为了改自己的口语,我真的把每一句都背下来。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都是在脑子里过电影。怎么讲、怎么开头、怎么铺展开来、怎么形成高潮、怎么结尾,我是把它当作艺术作品来教。”

  从事语文教学的第二十个年头,1978年,于漪被评为新中国第一批特级教师。此时,一个更大的课题在她心里挥之不去:语文究竟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于漪撰文《改革弊端,弘扬人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个观点被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所采用,深刻改变了我国语文教学的模式。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向玉青从心里敬佩,身处三尺讲台,于漪却总能为孩子着想,站得高,看得远。向玉青说:“她真的站得高。在语文教学上,于老师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工具性就是一种技能,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融合了思想性、政治性、社会性。于老师讲的教书育人,最根本的是立德塑魂。她看得很远。她有句话,教师身上的担子,一头担着学生的青春岁月,一头担着祖国民族的未来。”

  从教68载春秋,于漪一直记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心弦共鸣,是一种幸福。于漪把它写进自传《岁月如歌》的扉页上:“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

  于漪说:“学生成长了,是自己的最大幸福。因为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

  心弦共鸣,是一种力量。有人看了于漪的公开课,从此对三尺讲台心生向往。

  青年教师:当初我在电视上听到您说,茕茕孑立这个“茕”的那一竖就是民族的脊梁,我深受感动,然后我也来当老师了。

  于漪:那好啊,我跟你讲啊,因为我们民族总要传承下去,年轻要有为。

  90岁的于漪常常会被请去给青年教师讲课,只要身体允许,她从不推辞。一肚子的经验,她竭尽所能地想告诉给更多的为人师者。如今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于漪说,这是全天下教师的荣誉,也是提醒大家:三尺讲台,也有千斤重担。“我们国家把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希望都交给我们老师,我始终感到身上有千斤重担,肩膀上的责任是非常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