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70年赶考成绩单】小小读书郎

2019-09-26 08:5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水平低下,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经过70年的不懈奋斗,2018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教育事业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巨大变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在真真切切地变为现实。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首《夫妻识字》曾在大江南北风靡一时。那时,全国5.5亿人中有超过4亿是文盲。无数人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了扫盲班的课堂。

  1958年,王存良的父亲在村里的识字班做老师,5岁的他就这样与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婶甚至是爷爷奶奶做起了同学。王存良说:“集中学习的叫识字班。妇女是中午学习,不午睡的时候她们学习。晚上是青壮年男人学习。一屋子人,晚上的时候四五十人,多大年龄的都有,都是一个村里的。”

  工厂、农村、街道、车间,就连天井院子都成了学习的教室。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这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持续了十年,先后有近一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王存良说:“那时候也有识字课本,专门编的教程。很愿意学,原来旧社会不识字,吃的亏大了!”

  王存良回忆,学习识字久了,不知不觉中,身边人说话做事、劳动工作的状态也都出现了变化。“精神面貌变化相当大,过去一个爱骂大街的老汉,识字以后他不是骂人,而是讲道理。”

  “积极学文化,不当睁眼瞎”,在广大农村斑驳的土墙上,类似的白色标语处处可见。1979年,中共中央批示,要把普及小学教育当成一件大事来抓。1986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孩子上学有了法律保障。

  上世纪80年代末,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场景依然在许多偏远地区存在,全国每年仍有100多万小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书杂费而失学。

  1991年,一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直击人心,人们记住了画面中那个手握铅笔头、两只大眼睛充满求知与渴望的女孩苏明娟。苏明娟说:“我们学校的教室是用旧社会人家祠堂改建的,都是土墙,有窗户但是没有玻璃,是用那种薄膜纸糊起来的,纸都是破的,教室里也没有电灯,遇到下雨天的时候就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为了上学,苏明娟每天要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走四个多小时。双脚的劳累她不觉得苦,但随时辍学的风险,却总让她提心吊胆。苏明娟告诉记者:“身边的一些哥哥姐姐,可能会上到4、5年级,初中都没有读,早早就出门打工辍学了。”

  苏明娟说,“大眼睛”照片改变了她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从1989年开始,一所所希望学校在贫困地区落成,照亮了更多孩子的求知之路。“政府、社会各界对农村地区教育现状都比较关注,教室硬件设施改善了,孩子们跟我们那时候比都有非常好的条件,我觉得可能会激发孩子们向上的一种动力。”

  新建校舍、推行免费营养餐、免收学杂费……惠及教育方方面面的政策开始一一落地。2001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018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94.2%,普及率甚至超过了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变成了教育改革。

  如果说,义务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础,那么高等教育就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体现。

  1977年,一度中断的高考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那一年刚刚从南京工学院毕业留校。1978年3月,他在校园里蹬着三轮车帮学生搬运行李,那批学生有个共同的名字: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钟秉林说:“年龄差距大,岁数大的已经都成家有孩子了。岁数小的就十六七岁。”

  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也不相同,但钟秉林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大家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这样一种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那个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刚刚恢复起来,同时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不像现在,上大学容易很多,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恢复高考的四十多年里,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在从梦想照进现实。钟秉林说:“老百姓都希望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要通过实现内涵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厚积薄发。”

  70年赶考教育成绩单,您打多少分?

  市民1:我觉得至少能打到8到9分,咱们中国教育的变化,已经从那种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变成了启发孩子智慧的这种了。

  市民2:我觉得可以打九分。学校有非常多的课外活动,像武术、健美操这样的课外活动也都是全免费的。

  市民3:我给满分,原来我爷爷那会儿,上小学,走山路,一两个小时,现在有校车了,从村口到校门口,方便!

  市民4:我想给9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觉得这是教育创新让中国力量得以飞快提升。现在我就特别期待教育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我们国家在工业、互联网这方面的发展更强大起来。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