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长征,再出发]军号嘹亮

2019-07-02 07:02: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南腰界位于重庆市酉阳县西南部,山势险峻,层峦叠嶂,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6月,贺龙率领红三军进驻南腰界,以此为大本营,开辟了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包括酉阳、秀山在内的黔东特区,成为革命的摇篮。系列报道《新长征再出发》,今日推出《军号嘹亮》。

  央广网重庆7月2日消息(记者刘湛 赵聪聪)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雾霭缭绕,山路蜿蜒,我们驾车盘旋而上,抵达南腰界的一处山口时,一阵军号声飘来,悠扬嘹亮。

  57岁的团结村村民陈天军曾是军营里的一名专职号兵。他告诉我们,当年之所以选择做号兵是因为从小听祖辈讲贺龙当年来南腰界修补军号的故事。在他心中,军号非常神圣。

  1932年,红三军在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中失利,被迫退出洪湖,撤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管理员杨胜学介绍:“贺龙带领的红三军从洪湖出来,越过乌江,国民党围追,他们就退。最后,冲出来,来到南腰界的只剩3300人了。”

  1934年6月,为避开国民党军的尾随夹击,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由贵州沿河县进入酉阳县境内。随后,红三军到达酉阳南腰界,以此为大本营,开辟了川黔边革命根据地,之后建立包括酉阳、秀山在内的黔东特区。酉阳县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说:“选择以南腰界为中心的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一是因为南腰界地处川黔边的一个结合地带,幅员辽阔,人口多,兵源广,容易解决给养。第二是川军连年混战,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第三,这里西面有乌江之险,南面有梵净山,在军事上的回旋余地非常大。”

  为了追寻红军军号的故事,我们来到南腰界300多米长的红军街上。

  当年为贺龙修补军号的老银匠刘心扬曾居住在这里,老银匠刘心扬的孙子刘佐根说,有一天,贺龙从爷爷刘心扬家门路过,看到屋里有许多打银器的工具,在得知刘心扬祖祖辈辈都是银匠后,贺龙拿来一把军号请刘心扬修补。一听是要帮贺龙将军的忙,刘心扬二话不说,就搬来木桌,不一会就把军号修补好。

  后来,贺龙派人用床单包了一大包银子给刘心扬,请他再帮忙打20个口笛,剩下的就当作报酬。接过沉甸甸的银子,刘心扬百感交集。

  刘佐根:爷爷刘心扬把所有的银子都打成口笛,当时没有把银子归己。

  记者:实际上又全部送给了红军?

  刘佐根:送给了红军。

  白明跃告诉记者,军号由古代的号角演变发展而来,在战斗中使用,可以振奋我方士气、震撼和迷惑敌人。而刘心扬老人打造的口笛,音色明亮,便于携带,在行军作战中往往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眼前的南腰界群山清秀,清幽寂静。85年前,这里曾播撒过中国革命火热的种子,留下过红军生活和战斗的足迹。1934年6月,贺龙就把红三军司令部设立在南腰场上的余家桶子大院里,并迅速组建四个游击大队,于8月1日成立南腰界区苏维埃政权。白明跃说,在这里,贺龙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宣传“打倒土豪、穷人要翻身”等主张,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红军来了以后对当地秋毫无犯,所以老百姓特别拥戴,还兴办学校、办医院,人民群众看在眼里,为什么不拥护他们呢?肯定是拥护他们的。”

  如今在南腰界,仍完好地保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红军会师纪念亭等50多处革命遗址。1934年10月27日,红三军、红六军团在南腰界召开会师大会,八千红军驻扎在方圆20里的村村寨寨,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白明跃说:“红军没有自己的利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所以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85年过去了,红军的革命理想如同当年的军号声声响彻岁月,红军精神历经磨难仍薪火相传。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