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农业之最]鱼肥水美看中国

2019-06-21 10:0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21日消息(记者朱敏 郭翔宇 湛江台记者陈慧玲)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特别策划《中国农业之最》,今天推出第五篇:《鱼肥水美看中国》。

  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新庙里村的一处家庭农场,农场负责人盛素红刚刚将饲料车推上跑道旁的人行道,跑道里的鱼就兴奋地扑腾起来。30条跑道里的近50万尾鱼在水中24小时不间断地巡游,喂食的时候,抢食和起跃分外有力量。

  盛素红说:“我的鱼一直在里面游动,锻炼,就像人在跑步机上一样,它们不停地游,使得肉质比较紧致。我们的水基本是好几年才抽一次,只要把池子里的鱼抓干净就能够放下一季的鱼苗,水是循环利用。”

  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这个位于浙江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却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商品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淡水渔都”。养鱼跑道将传统池塘养殖与工厂化养殖相结合,以小池养鱼、大池养水的模式,有效改良水质,达到养殖尾水零排放,养殖产量翻一番。

  “现在我们湖州地区,客户都已经很认可了,对这个鱼的品质以及口感,大家都反映很好。我们每天有好几个客户,固定过来拿。”盛素红告诉记者。

  像菱湖镇这样以渔为生的小镇、村庄,在中国不计其数。从南至北,从河湖到海洋,中国时时上演鱼群翻腾的景象。

  每年12月28日,吉林查干湖都要举行传统的“祭湖醒网”仪式,祭祀湖神,唤醒沉睡的大网,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冰封的湖面上,渔民们凿开几个口子,撒下大网,几小时后起网,数十万条鱼跳跃于冰面上。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渔猎技艺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探秘”。

  一幅幅热闹景象汇聚成一组惊人的数据:2018年,我国水产品产量超过6400万吨,连续30年居世界第一,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中国水产品不仅丰富了本国人民的餐桌,也满足了世界人民的味蕾。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透露:“我国水产品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连续17年位居世界第一位;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11年保持在97%以上。”

  6月18日到2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在广东湛江举行,吸引了来自厄瓜多尔、印度、阿根廷、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商、贸易商、进口商参加。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说,中国水产品质、量齐升的背后,正在从简单的原料出口转向出口深加工,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向世界贡献更优质的中国水产品。“中国水产养殖在产量、技术等各个方面都领先全球。毫无疑问,从原料供应角度讲,能够保障向全球提供优质的水产品;从产业链分工、资源配置来讲,全球最大的水产品加工中心就在中国。”

  在青岛盛源嘉水产有限公司的水产品加工厂,进出的运货车繁忙依旧。这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加工的公司,从俄罗斯、挪威进口原料,深加工后再出口欧美、韩国等地。公司财务经理纪森师说:“现在主要的市场还是在欧洲,今年上半年(出口)势头比较不错。到目前而言,我感觉比去年同期要好一些。”

  中国水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这也让从前高不可攀的河鲜、海鲜走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2018年的水产养殖总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生态养殖模式已在我国迅速铺开。稻渔综合种养开展得如火如荼,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近海立体生态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懂得不能“竭泽而渔”的道理。眼下,我国主要江河湖海全面进入禁渔期,水面迎来数月的平静。

  在禁渔期来临之前,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查干湖渔场鱼把头张文打捞上今夏的最后一筐胖头鱼,拉往查干湖渔场鱼产品销售处。他告诉记者:“查干湖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养鱼,年年投放180万斤到200万斤的鱼苗。我们轮捕轮放,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多打一些回来,不需要时候就可以放回湖里。”

  短暂的休养生息,为的是生生不息。在水产博览会上,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AA)主席乔治·张伯伦说,如何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改进生产管理和有效性,中国已经做出了表率。“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全球范围内都需要用更可持续的方式来生产更多的水产品,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起了一个表率作用,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让大家来学习中国这种用少的资源来生产出更多的食品。”

  湛江水产进出口企业协会秘书长岑坚指出,中国市场现如今的无可取代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努力。十年来,我国不断调整水产品质量,做到了物美价廉。岑坚说:“中国的水产品无论是从种苗,还是饲料、养殖环境、养殖过程,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经过前十年的一个铺垫,我们的养殖都达到了国际标准,所以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受到外国消费者的欢迎。”

编辑: 赵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