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四川长宁地震救援安置进行时:5G远程会诊伤员 物资充足有保障

2019-06-20 07:4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长宁6月2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6月17日晚上10点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之后又分别在珙县、长宁县发生5.1级、5.3级余震。昨天(19日)下午举行的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通报称,地震已导致13人死亡,220人受伤,当地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52931人。

  受灾群众居住和生活需要得到有效保障

  目前灾区面上搜救工作已基本完成,灾区供水、供电、供气和通讯已基本恢复正常。截至昨天16时,地震共造成长宁县、珙县、高县等区县受灾,受灾人口243880人,因灾死亡13人。据昨天新闻发布会通报的信息,地震发生后,包括消防救援、森林消防、武警部队、矿山救护队、应急民兵及社会救援力量3100余人全力开展人员搜救,现在面上搜救工作基本完成后,重点对房屋垮塌严重的废墟进行集中清理,努力确保无一遗漏。

  受灾群众居住和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有效保障。此次地震造成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9532户20185间,一般损坏房屋21123户75713间,紧急转移安置52931人。在安置受灾群众方面,当地采取投亲靠友、利用安全避难场所、搭建帐篷设立集中安置区等多种方式。为确保受灾群众吃得饱、住得暖,当地已紧急协调调运5450顶帐篷和26000床棉被以及大量的方便面、面包、矿泉水等救灾物资送到长宁县和珙县灾区,有力保障了灾区居住和生活需要。

  在此次地震中受伤的220人中,住院的有153人,其中危重8人,重伤12人,轻伤和轻微伤133人。当地也根据伤员的受伤情况,已先后转送20名危重伤员到市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对危重伤员制订一对一专家会诊治疗方案,确保每个伤员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对家庭无护理人员的伤员,县乡还派出专人帮助护理。目前,住院的人员伤情稳定,多数已实现好转。

  四川省人民医院启用5G城市灾难医学救援系统

  在这次地震灾害的伤员救治中,新技术提供了高效的诊疗支持。昨天下午3点,四川省人民医院的专家们利用5G城市灾难医学救援系统,将四川省人民医院和正在进行地震伤员救治的长宁县中医院连接起来。

  在长宁县中医医院里,四川省人民医院派出的应急救援队,采用5G城市灾难医学救援系统,对一名71岁的患者进行会诊。

  现场的彩超检查,通过5G网络实施传递到位于成都的四川省人民医院,病人的医学影像、病人体征、病情记录等大量的信息也通过5G网络,实时传回到后方,后方的专家不仅可以实时看到这些检查结果,还可以根据这些病情资料,及时快速的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远程会诊,专家认为这名患者在地震中内脏轻微受伤,建议进行保守治疗。

  四川省人民医院应急办主任李刚介绍说,5G在应急救治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因为医疗情况的复杂性,有可能我们对一个病人诊疗的时候,看到大量的检查、大量的影像学的东西。5G可以把影像学、心电图、心电记录、超声,包括以后会继续发展的X光片、CT,都可以做一个实时的传输,而且在没有延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进行远程的诊断。”

  李刚介绍,他们的救护车配备了5G城市灾难医学救援系统后,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就可以对病人进行心电图、彩超等检查,检查数据可以实时传送到后方。这样病人一旦送到医院后,就可以立即进行手术,为抢救病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在5G的演示下,我们可以看到由后方专家来指导前方或者基层医院的医生一步一步做手术,在完善之后(这些)都可以实现。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做到影像的实时传输,这样对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然后根据这些获得的资料做出一个综合更准确的判断,为病人制定最全面、最好、最优化的治疗方案,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一定可以作为手术的演示、指导,甚至就是我在这儿指导前方的手术。”

  实地探访珙县救灾物资储备库

  这次地震灾害中,宜宾市珙县受灾较为严重。截至目前,长宁县和珙县两地的第一轮全面搜救已经完成,未发现新的伤亡情况,抢险救灾工作的重点正从搜救向安置转移,而安置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物资储备。昨天下午,记者实地探访了珙县救灾物资储备库。

  “像一个大心脏”,珙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副主任杨小强这样形容救灾物资储备库。他说:“从物资的角度来讲,就相当于一个中枢,像一个人的心脏,就是不断地吸收外面来的东西,然后再不断地把它们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次地震发生之后,他们第一时间把储备库里面现有的和陆续收到的救灾物资推送到最急需的受灾点去,为灾区的群众提供了物质保障。杨小强说,目前县里的物资储备比较充足。“因为这两天陆续到了省应急厅还有相关部门的物资调拨,包括社会的捐赠以及政府的采购,通过这些方式不断地补充我们急需的一些物资,比如帐篷、矿泉水、方便面、面包等。”

  截至昨天早上,珙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共发出去面包、矿泉水、方便面4300多件,帐篷1600多件、折叠床1300多件。杨小强告诉记者,总体来说工作开展比较顺利,但因为地震造成滑坡和塌方,存在的困难主要在交通方面。“比如我们运到珙泉的物资要先运回到长宁县双河镇,然后再到珙泉镇,迂回过去才能把物资运送过去,因此从运输来讲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都在极力地想办法去克服、解决。”

  和杨小强一样,李小勇所在的武警乐山支队也遇到了困难,四面八方的支援物资涌向珙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如何高效装卸成了难题。武警乐山支队副支队长李小勇说:“这两天来自各地的物资比较多,官兵的总共卸载量达到了450吨以上,如果把450吨救灾物资放在5个篮球场上,大概有20米高。”

  武警乐山支队17日到达珙县,主要负责帐篷搭建,安置点巡逻,物资搬运和医疗救护等工作,总共参与救灾的官兵有190人。李小勇原本以为物资搬运是个很轻松的工作,只派了一小部分人过去,但到现场之后,被不断涌入的物资惊呆了,迅速增加了人手。“我们总共参与救灾的官兵有190人,每个人都参与到了物资搬运的过程中。但我们是轮番上阵,每次大概有60人在搬运现场进行搬运。每4小时进行一次轮换,确保我们官兵有充足的体力完成搬运任务。”李小勇介绍说。

  体力显然成了武警官兵物资搬运工作中最大的考验,李小勇说,他们搬运的不仅仅是物资,而且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在搬运物资的过程当中,大家搬运久了,体能面临考验。但是为了灾区的老百姓能够更快地接收到救灾物资,每名同志都能够尽到自己体能的最大极限进行搬运。”

  杨小强称,下一步将会协调县里的有关部门,加大对物资运输车辆的投入,使得物资的装卸和运输能够更加高效。“下一步,我们一是把入库的物资和发出去的物资的台帐建立好,做到‘资料清、数据准’;第二是及时收集来自各个灾区点的物资需求,然后及时调拨。同时我们会协调相关部门,特别是交通运输部门提供车辆以对物资的运输进行一个有效的保障。”

  房屋损毁情况核查、次生灾害防范等工作正在进行

  此外,记者昨天从应急管理部前方工作组了解到,安置群众、核查房屋损毁情况,防范次生灾害等相关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

  应急管理部工作组组长、中国地震局副局长牛之俊告诉记者,目前灾情已经基本稳定,受损房屋的情况正在进一步排查、统计当中。他说:“下一步就是让大家在一段时间内有个非常稳定的安置。定损正在全部开始中,大概需要2到3天才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科学的结果。”

  昨天工作组赶往受灾的长宁县龙头镇、硐底镇了解当地的房屋损毁及灾后安置工作情况。龙头镇距离震中的双河镇直线距离约有5公里,在地震中,这里的房屋受损情况较为严重。“总数6785户,受灾有3000多户,房屋倒塌有14户,都是传统瓦木结构的老房子,严重受损的比较多,有1000多户。”龙头镇党委书记郑志强介绍。

  郑志强说,镇里已经组织受损房屋的住户撤出并进行安置,进一步的排查仍在进行当中。记者观察到,龙头镇居民的生活秩序正在逐渐恢复,也能够看到在受损的房屋外临时安置的一些受灾群众。

  从龙头镇沿着309省道向西,就是硐底镇,309省道在硐底大桥处中断通行,记者在柏油桥面上看到了地震引起的数十米长的裂缝,山体滑坡的滑体也将路边的护栏撞出了缺口,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对滑体进行分解。站在桥上向下看,能看到两块巨大的滑坡体从山壁掉进了桥下的长宁江,几乎覆盖了江面,岸上的施工车辆正在进行清理工作。现场施工人员介绍,这条通往几个县的省道,通车可能需要至少40天的工期。“这块土有点难,对我们的威胁就是伤害我们的桩基础,我们现在就是在防止这个事情,这个石头万一再下来,不会砸到我的桩。”施工人员说。

  在硐底镇,镇上的硐底中学目前作为临时安置点安置受灾的群众,在学校的足球场上,从自贡市赶来的武警官兵帮助受灾群众搭建起了几十顶救灾帐篷。

  硐底镇镇长梁超说,除了这里,村里还设置了分散的安置点,物资也在按需求进行调运。“我们除了这个安置点之外,每个村都设置了小型安置点,分散安置,这个安置点帐篷基本够用,村上还有一些紧缺,现在正在调运,马上就有300顶帐篷就要到了,这300顶分发到村上去。”

  目前正值汛期,牛之俊表示,应急管理部还将会同各级政府,谨防次生灾害的发生。“这边的道路损伤,滑坡、局部塌方造成的损伤还是有的,当地政府已经做了很好的勘察和防范,人员已经基本上全部撤到了安全的地方。”

  昨天,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向四川省紧急下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做好四川长宁6.0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帮助地方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记者贾宜超 刘涛 常亚飞 周益帆 杨森)

编辑: 赵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