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沈阳故宫举行太庙修缮公共观摩体验等系列活动 邀请公众参与“修缮”

2019-06-09 10:1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沈阳6月9日消息(记者徐志强)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沈阳故宫建筑群中最重要建筑——拥有238年历史的太庙从今年2月起迎来一次大规模修缮工作,主要解决墙体歪闪及裂缝、屋面渗漏、结构歪闪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同时保证建筑群益寿延年。而昨天(8日),端午假期遇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沈阳故宫举行太庙修缮公共观摩体验等系列活动,不仅让公众近距离接触了椽飞头油饰彩画修复等工艺,也为小长假增添了不少“文化味”。

  今年5月,这座距今已有238年历史的建筑群,其修缮工程就已正式对外开展观摩体验活动了,而这一次的公共观摩活动向公众展示了椽飞头油饰彩画等施工过程,并邀请公众参与修缮。古建筑修复有哪些“讲究”?能亲身感受修复工艺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端午小长假期间,有着238年历史,正在进行整体修缮的沈阳故宫太庙向来自辽宁各地的文保志愿者开放,让文保爱好者亲身参与修缮观摩体验活动,并且零距离体验椽飞头油饰彩画修复等工艺。沈阳故宫古建修复师解颖川介绍,飞椽是清式建筑木构件名称,属椽类之一。位于屋檐椽之上,向外挑出,挑出部分的端头为飞头。飞头的纹饰种类很多,在高等级建筑中,最常见的做法为万字飞头。虽然椽飞头的彩画修复工艺在方寸之间,但要熟练掌握修复技巧却并不简单。解颖川说:“做古建彩绘的如果问他什么问题,他必须都得懂,手艺上也必须出类拔萃。一般画画的像我们都是画匠,他和平常画宣传画不是一个概念,所有这些东西都要求横平竖直。还有一种,比如立这个龙,要求高的地方必须用沥漆把爪子直接勾出来,不能拿个铲刀或者别的工具代替一下,还有粗细、流向之类的必须流畅,比例也都一样,这才是正规古建的要求。”

  沈阳故宫太庙建成于1781年,位于沈阳故宫大清门东侧,是皇帝专门奉祀祖先的地方。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来到沈阳,他觉得应该恢复盛京太庙,以使得这座清朝开国都城的建筑制度更加完备,于是便下令把当时在这里的一座道观三官庙移到别处另建,而在这里修建了太庙。盛京太庙建成后,凡是来到沈阳的皇帝,在进入故宫之前,都要先到庙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宝、玉册上香行礼,因此这处建筑尽管面积不大,地位却高于故宫内任何一处,也是平常的“庙”所不能比拟的。

  沈阳故宫太庙建筑群修缮工程是国家文物局的重点工程,今年2月20日开工,计划在10月30日竣工。工程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建筑群延年益寿,解决一些墙体歪闪裂缝、屋面渗漏、结构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问题。此前,古建筑修复人员已经对太庙进行了“披麻”“做口线”“挑脊”等施工步骤来加固古建筑物中的梁、枋、柱等大型木材制件。

  沈阳故宫古建部工程师刘巧辰表示,开展公众观摩体验活动是根据工程进展的具体情况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而进行的,让公众看得见,甚至摸得着、能参与,同时能够了解文物修复工程的施工工艺、构件名称、制作方法等。刘巧辰说:“今天讲解的内容主要是椽飞头彩画,现在大部分的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剩下一些油饰的工程,能够比较完整进行的就是椽飞头彩画。我们找了一些太庙椽头上用的彩画图样,列举了它的一些工艺步骤,给大家介绍一些彩画的画法和图样,再给大家展示一些太庙上能看到的工艺。”

  来自辽宁各地的文保志愿者,对于观摩太庙修复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亲身感受古代建筑修复工艺对他们来说更是一次十分宝贵的经历。文保志愿者王女士说:“这个活动是我们以前所看不到的东西,而且实际操作这种经历非常难得。这个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大国工匠很了不起,因为我们在简单的横竖勾勒过程中就手很抖,只有上手了才知道这种技艺娴熟的重要性,所以我也很佩服他们。”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