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青春·百年回响]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2019-05-04 11:22: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第六篇

  《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背影》,朱自清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

  朱自清 

  1919年,朱自清21岁,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这一年初,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出版,清新、明快;这一年底,他的小诗《光明》则是另一种风貌—— “呀!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他参加平民教育讲演团、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这位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人,逐渐成为“五四”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一代代读者们一路背诵着《匆匆》、《荷塘月色》,在与作者“共情”处抑扬顿挫,或读着《背影》红了眼圈。他们中的一些,成为不同时代的“写作者”。

  2019年,双雪涛,36岁

  双雪涛:“我觉得那些人是很了不起的,最大的了不起是他们有改造世界的雄心。中国这个国家,我们要负责,我们要做自己的事情,那个时代的作家,他们不是一个特别单纯的工匠。单从作品的数量来说,现在的作家就已经非常汗颜了。”

  相比之下,8年出版5本小说的双雪涛,算不上高产。但是,这位80后作家,第一个拿到了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有文化机构给他颁发“年度青年作家”奖,关键词是“一代人”。

  双雪涛:“80后这一代人,我还是确实从属在这一代人里,这一代人成长起来现在一点点进入分布到中国的各个行业了,甚至能成为重要的一部分了。”

  双雪涛在机构领奖,颁奖词是“一代人”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东北,他的作品大都关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方工业城市,下岗工人,懵懂少年,久别重逢……。小说里频繁出现的意象,也有父亲。《棋王》中的父亲身份低微却身怀绝技,《平原上的摩西》中的父亲把全部的细心周到留给残疾女儿。平凡人的冷暖,小人物的苦乐,读者短评说“红了眼圈”。

  双雪涛:“有些读者特别逗,比如他说这个书我就特别的不满意,我觉得他这个东西不是我想象的那种和东北有关的小说,我觉得他的小说是可以放在任何地方的。他出发点肯定是批评了,但是其实我觉得他变相在夸我。”

  沈阳的冬天 

  有读者说,《平原上的摩西》结尾让他们想起这里 

  白话文学、平民文学,这些今天的日常是百年前的开创。“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五四运动”之后,朱自清依然用笔写彷徨,但据《北京大学日刊》记载,在朱自清参与的农村讲演中,单场听讲者超过500人,“结果甚为圆满”。他讲过“平民教育是什么?”“靠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求知识?”“我们为什么纪念劳动节呢?”……

  朱自清(左三)“五四”时期参与成立晨光文学社 

  双雪涛对五四以来“铁肩担道义”的传统,始终心有戚戚:

  双雪涛:“作家现在能够表达还有处理的东西,跟那个时代是不一样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两个东西对于作家来说就太重要了。一个是这个肩膀,一个是这个妙手,你写得不好,有好几个‘铁肩’也不太对……”

  “五四”至今,不同时代的作家都在以自己方式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给了几代读者心头的热望与憧憬。到了双雪涛这“一代”,他坦言了“幸福”。

  双雪涛:“中国的发展比较有意思。在改革开放之后,速度是极快的,几乎可以说这个十年和另外一个十年变化是极大的,基本上就是,像鸡尾酒一样,这个时代一层一层一层一层……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作家的幸福的地方吧。”

  双雪涛的幸福,是自己做的主。2012年7月,从贴汇票、做报表、整理档案的银行信贷员,到专职写作者,他用了天黑到天亮的时间做决定。一名吉林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为写小说而砸了自己的“铁饭碗”。

  双雪涛:“这条路当时觉得好像是不太常见的一种选择,现在回头看,其实这是正常的选择。”

  记者:“怎么叫正常选择?”

  双雪涛:“因为我想做这个事、我不想做那个事,我选择了这个事,总结一下就是这样的。可能大多数人会考虑这个事的成本和那个事的成本,那个事的收入、这个事的收入。但是如果你抛却了这些东西,你要说你问问自己内心,我想做哪个,其实很容易就能确定。”

  双雪涛在作品签售现场

  受邀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首届创造性写作研究生班念书的2015年,双雪涛32岁,第一次,文学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

  双雪涛:“我觉得,第一,来到北京就蛮有用的,有这么一个环境大家能够心无旁骛地去讨论文学,其实蛮幸福的,你在讨论过程中会激发你,手痒,就想写。”

  2015到2016年,果然成了“高产”的年份,他的成名作《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中的主要部分,都在这两年写成。进入2019年,根据双雪涛小说《刺杀小说家》改编的同名电影3月8号已经杀青,另一部他的作品改编电影《平原上的摩西》正在筹拍。双雪涛有期待。

  双雪涛:“我特别期待跟我的书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跟我的书一样,就看书好了,不要看电影了,它应该有新的东西,它应该再把观众用新的方式打动一次……”

  双雪涛乐见这些变化和新鲜,也表达不变和固执。

  双雪涛:“高速发展的时代,一般都是比较实际的时代,比较追求效率的时代。”

  记者:“但是作家可能还是相对理想化的?”

  双雪涛:“对,他相对来说,坚持的那些价值可能是缓慢的,可能是古老的,可能是一个不那么会跟着大家一起变的。”

  告别前,双雪涛提笔在一本《平原上的摩西》上签名,签完日期停顿片刻,又在中间加上一行字,“小说会一直活着的”。

  邓中夏,25岁;朱自清,21岁;梁思成,18岁;周培源,17岁……100年前,在划时代的“五四”运动中,一群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高张“民主与科学”大旗,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先锋。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回望百年,青年的使命和担当薪火相传。

  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青春·百年回响》。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

  审稿:沈静文

  记者:王娴

  播讲:智鹏

  制作:王敏

  新媒体编辑:齐逸凡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