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青春英雄]深潜勇士

2019-04-08 08:2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8日消息(记者杨宁)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每一个为梦想努力的奋斗者都应该被铭记。从今天起,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青春英雄》。

  何谓青春英雄?他们在闪亮的青春年华搏击火场洪流生死救援、勇攀科技高峰矢志报国,他们有苍茫高原的坚韧执着,有医者仁心的家国情怀,也有寻常岗位的默默坚守。

  他们,平凡却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英雄,不负青春,青春,永不褪色。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讲述青春英雄的壮怀与无悔,展现他们的勇敢与智慧、奉献与担当、创造与牺牲。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坐标,引领广大青少年砥砺奋进、追梦前行。今天推出第一篇《深潜勇士》。

  颁奖词:江河、近海、远海,他们搏击风浪的“战场”不断拓展;100米、200米、300米,他们一次次刷新水下救援的深度。一根“脐带”连着水上水下两个世界,生死两端。他们给生者带来希望,为逝者带去回家的安宁。青春英雄——深潜勇士!

  不同于旅游潜水靠气瓶供气,为保证长时间的水下作业,工程潜水员的呼吸完全依靠一根5公分直径的管子来维持。从“老潜水”开始代代相传,称这根管子叫“脐带”,管内有主供气管,保持体温的热水管,以及为通信电话、水下摄像机、照明灯供电的电缆。

  潜水员的第一课就是学会适应海底的黑暗、冰冷和孤独。潜水20年,上海打捞局潜水队副队长张伟平至今记得第一次下海时的无助与恐惧。他说:“下去以后感觉漆黑一片,孤立无援,瞎子摸象一样。半浮状态去潜水,特别是往下看的时候,就像一个大的黑洞,感觉它要把你吸下去。心里会有一种看了恐怖片,身临其境的感觉。”

  1951年成立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拥有一支水下作业的潜水“特种部队”。重庆万州坠江的公交车、长江监利“东方之星”沉船、韩国“世越号”客轮都由他们打捞上岸。66名潜水员,是战友,更是兄弟!

  2018年10月31日23时28分,重庆万州长江二桥附近的船只同时拉响汽笛。坠入江底85小时20分钟的公交车,被缓缓拉出水面。潜水队队长胡建和队员们脱下安全帽,鞠躬默哀。为了这一刻,他已经80多个小时不曾合眼。胡建回忆说:“时间紧急,现场资源也有限,它是三峡蓄水区,最深的地方一百多米。一个潜水员一摸,跟我讲车头那边往下都踩不到底,可能是个断崖,万一人员移动造成二次移位,那是更加大的事情了。这种作业方式是风险最高的。”

  失事的22路公交车,沉在七十多米深的江底,这样的深度,潜水员必须吸入氦氧混合气才能下水作业。

  深秋的江水,寒冷刺骨。75米的深度,潜水员水下作业的极限是35分钟,需经过近3小时的缓慢减压才能出水。为最大限度争取救援时间,所有潜水员都坚持到最后一刻才返回吊笼。胡建不停地和潜水医生确认时间,一批潜水员出水,下一批立刻入水,无缝衔接,带回遇难者的遗体和公交车的“黑匣子”。

  一名潜水员抱回一个小女孩,仔细安置后,坐在减压舱里默默流泪。胡建懂得那份难过,他有个差不多年纪的女儿。胡建告诉记者:“特别是看到一个3岁小女孩,长得像洋娃娃一样,很漂亮。在前门偏后一点点,她是脚朝上了。左脚脚底是干净的,右脚脚底都是泥,眼泪掉下来了。”

  直面灾难和死亡,这是打捞队潜水员最难却也必须跨过的槛儿。

  1986年出生的潜水员刘博,第一次参与死难者救援,是打捞长江监利“东方之星”沉船。他说,水下太黑、太冷,必须带遇难者回家,“到处都是遇难者的遗体,看到那个惨状,眼泪就会不自觉地下来。老师傅以前说如果能看到他,就把他体面的送到水面,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我们有一句话,心里默念的,摸着他的手的时候:兄弟,我们来送你回家。每个人都会这样讲。”

  2017年3月23日,在沉没了1073天后,韩国“世越号”客轮重见天日。

  韩国西南海域,水流复杂多变,潜水员的工作时间不分白天黑夜,完全依潮汐涨落而定。复杂的船体、漂浮的桌椅板凳、海蛎子坚硬的外壳,都可能纠缠或割破“脐带”,造成潜水员窒息,甚至死亡。

  每次下水,工程潜水员也会背上一个气瓶,它能在“脐带”主供气出问题时,为潜水员争取3分钟左右的逃生时间。这个气瓶因此被称为“回家气瓶”。为完成“世越号”的一个船尾封窗,潜水10年,1986年出生的荆常宁第一次使用了背上的“回家气瓶”。荆常宁回忆说:“下到窗户的位置,当时带的东西太多了,‘脐带’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缠住了,反正气一下就没了,就打开这个应急气瓶,然后报告监督。”

  最终,在快速赶到的应急潜水员的帮助下,荆常宁顺利解除“脐带”纠缠,恢复正常呼吸。“你在水下是很脆弱的。你的安全全部交给照料你的兄弟们,是过命的兄弟,只能把后背交给他们,你来做前面的工作。”荆常宁说。

  在水里,荆常宁一直通过通信电话安抚水上保障人员,“没事,我还呆得住”。他知道,岸上的兄弟们一定更加焦急,“压力有点大,你的一点小失误让他在水下发生了危险,万一这个人真的上不来了,岂不是一辈子心里面这个结都解不开了。”

  在潜水队,这些80后的小伙总是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危险时刻,但只要一说到兄弟的安危,就会像刘博这样着急。

  “世越号”打捞工作跨越三年,每逢清明、中秋,就会有韩国遇难者家属开着渔船在附近海域守望。那些船上拉着横幅,用汉字写着:感谢上海打捞局。荆常宁清楚,他们打捞的不仅是一艘沉船,更是300多个家庭痛心的念想。荆常宁说:“他们会乘小船来做一些纪念活动。8月15的时候,会给我们送月饼,还有一张卡片,上面用中文写着:感谢你们为打捞的付出。那都是他们的孩子,尽量让他们的孩子回家。”

  为减少水流阻力影响,潜水员在海底的移动方式多是“爬”行。“世越号”出水后,为搜寻可能掉落在海底的遇难者遗骨,荆常宁和队友们靠双手在海底“地毯式搜索”,把沉船附近上千平方米的海底一寸寸摸了个遍。

  2014年1月11日,队长胡建等6名潜水员从潜水钟底门轮流出潜,把五星红旗插到了南海海底,深度313.5米。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圆满成功。胡建说:“这个深度,我们也能做到,我们也有这个实力。”

  “饱和潜水”是目前国际上科技含量最高的潜水作业方式,它可以让潜水员长时间暴露于海底高压的环境中,完成大深度救援或作业。因与载人飞船发射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饱和潜水员也被称作“水下宇航员”:他们吸入大量氦氧混合气,克服着种种身体、心理的不适;周期性在几百米深的海底生活、作业,完全与家人失联;同时,还随时面临着可能致命的“减压病”。但即便如此,“饱和潜水”依旧是所有队员的“终极梦想”。胡建表示:“饱和潜水等于是每个潜水员的终生梦想,能拿到证书,下一次饱和,很光荣、很荣耀的。”

  如今,胡建坚持每天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他随时准备着,向500米的深海发起挑战。

  荆常宁:英雄就是能够在关键时候力挽狂澜的人。

  胡建: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张伟平: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刘博:遇到瓶颈、困难都会冲到前面,你能站出来,能扛起来的,绝对是英雄。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