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2018]金沙江“逆行者”的改变和希望

2019-02-10 10:0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宜昌2月10日消息(记者白杰戈)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8年秋冬,川藏交界的金沙江两次发生堰塞湖险情。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牵头成立抢险队伍,正在转制为中国安能集团的原武警水电部队也投入抢险。原武警水电第九支队支队长李贵平在中国之声的报道中讲述了勘察险情途中迷路的经历,而两年前梁子湖分洪后他累得在记者肩头睡着的细节也因此再被记起。中国之声新春系列报道《我的2018》在春节前夕回访了李贵平。

  李贵平的2018年离不开“金沙江”这个关键词。两次堰塞湖险情他都赶到现场,第一次结束之后回到成都十多天,又去了第二次。这些年来频繁的抢险任务,让妻子杨玉娥也有点麻木了。杨玉娥说:“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那个位置形成了堰塞湖,还要去看一下。我就说去吧。一直到新闻出来,说那边危险重重什么的,看报道的时候我的眼泪差点出来了。”

2018年10月,金沙江堰塞湖第一次险情,李贵平和同事在堰塞体上。(受访者供图)

  大学毕业加入武警水电部队二十年,从地震、塌方、洪水到泥石流,李贵平记不清参加了多少次抢险任务,但是成为新闻里的主角,去年是第一次。李贵平说:“我的同学在内蒙给我打电话说,‘我打开收音机一听,很像你的声音。你又去抢险了?’我说是的。他们非常担心。”

  儿子李泽汉的老师也知道了这位没有见过面的家长。李泽汉说:“老师当时就问我,李贵平是不是你爸爸?我说是的。老师说他是个大英雄。”

  这是10岁的儿子第一次知道爸爸也是“英雄”。在部队二十年,李贵平回家过年不超过五次,父子俩见面的次数也不多。

  李贵平:因为回来的次数极少,每次见到他都不一样,又长高了,又长胖了。

  记者:小朋友看到爸爸每次是不是也不一样?

  李泽汉:是啊。

  记者:都怎么不一样?

  李泽汉:白头发变多了,也瘦了。

李贵平一家三口在商场(央广记者 白杰戈 摄)

  腊月二十六晚上,李贵平从四川成都回到湖北宜昌,第二天上午,一家三口去商场买年货。李贵平没有来得及给儿子带礼物,只能让他现场挑一件。儿子看中了一个玩具保险箱,说:“我要蓝色的。”杨玉娥笑着说:“估计想好准备装压岁钱的,哈哈。”

  李贵平1998年刚进水电部队的时候,在湖北宜昌参与三峡工程建设,2001年跟宜昌姑娘杨玉娥结婚,之后一个人随部队转战湖北武汉、四川凉山。2008年,杨玉娥辞了工作,去四川凉山的溪洛渡水电站工地陪丈夫,才怀上李泽汉。2014年去白鹤滩水电站工地探亲,正赶上8月初的云南鲁甸地震,那是杨玉娥唯一一次看着李贵平投入紧急抢险,再等着他回来。

  杨玉娥回忆说:“我记得是8月3号去的,整整去了12天,回来的时候完全跟野人一样,头发也长了,因为他们整天在那里都戴着安全帽,除了额头前遮住这一块是白的,整个人成了古铜色,哎呀,当时看到他们一个个进来,真的是眼泪都下来了。”

  杨玉娥听战士们聊天,才知道鲁甸抢险的细节,而其它的抢险经历,李贵平也很少讲起。

  杨玉娥:细节的东西他从来不讲,这次专门去看报道,我才知道那些

  李贵平:因为这个事情讲出来,我下次再去执行任务她就会担心,所以我很多事情一般都不讲。

  杨玉娥:金沙江堰塞湖出现第二次险情的时候,我就很不想让他去了,因为知道了第一次去太危险。

  李贵平:因为党和国家需要,那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义不容辞。

2018年11月,金沙江堰塞湖第二次险情,中国安能抢险队员连夜开挖泄流槽(图片来自“水电铁军”微信公众号)

  金沙江堰塞湖抢险,是武警水电部队开始转制为中国安能集团之后的第一次大型抢险任务,群众没有伤亡,水位平稳下降,“有惊无险”的背后,同样是惊心动魄:第一次险情有勘察途中的迷路,第二次的险情更加危急,李贵平和抢险队员坐冲锋舟到达堰塞体,在现场连续作业71个小时,挖出15米深的泄流槽。11月初,川藏交界的高原上气温降到零下,矿泉水也结了冰。李贵平回忆说:“每天就是靠生一堆火,在柴火边上盖个棉被,累了就在那躺一躺,连续过了三个晚上。从上面带一些面包、方便面等干粮烤一烤。这是我历年抢险最艰苦的一次。”

零下6℃,抢险队员在篝火边休息(图片来自“水电铁军”微信公众号)

  春节前,中国安能筹备组召开2019年工作会议,表扬了去年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总共四次险情的处置工作。李贵平说:“去年,国家相关部委正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正在改革的过程中,这四次抢险应该说是在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完成的,而且完成得非常出色,这是大家公认的结果。”

  有66年历史的武警水电部队转制为中国安能集团,在2019年的重点工作安排中,除了央企的施工生产,也仍然有“水电铁军”的应急救援:积极参加灾害防治和应急力量建设,高标准完成抢险救援任务。46岁的李贵平面临改变,也怀着希望。

编辑: 杨璇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