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8年全年CPI上涨2.1% 四年来首次“破二”

2019-01-11 08:2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11日消息(记者柴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家统计局昨天(1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12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9%,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9%,为2016年9月以来最低。

  不过,2018年全年CPI上涨2.1%,四年来首次超过2%。全年的PPI上涨3.5%,可以说,2018年我国的物价总水平保持了温和上涨的势头。纷繁的数据涨跌背后,哪些原因值得关注?2018年物价温和上涨对经济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呢?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12月CPI同比上涨1.9%,同比涨幅比上月再次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5%,影响CPI上涨约0.48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7%,影响CPI上涨约1.38个百分点。而从环比看,12月CPI由上月下降0.3%转为持平。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转为上涨1.1%,影响CPI上涨约0.2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下降0.2%,降幅略有扩大,影响CPI下降约0.18个百分点。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分析:“首先是经济增速在下行,所以需求比较疲软。第二是油价,全球的油价大跌。从中国的情况来看,CPI下降主要原因一是油价,二是交通工具,比如汽车价格的下行造成了通胀下行。”

  从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给出的细节分析看,在食品中,天气转冷,鲜菜价格上涨3.7%;猪肉、牛羊肉、鸡肉、鲜果和水产品价格不同程度都有上涨;鸡蛋价格下降1.5%;其他食品价格基本保持平稳。在非食品中,受成品油调价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0.1%和10.8%。也就是说,去年12月CPI重回“1时代”主要是受着季节因素和油价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12月份CPI涨幅略有下降,主要是非食品价格涨幅下降。它是从终端把需求不足或者经济下行的压力表现了出来。但从居民主要消费品的供给来看,12月份还是比较充足。这也是食品价格保持大体平稳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这种影响,也同样体现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数据显示,2018年12月PPI同比上涨0.9%,下降幅度明显,为2016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从环比看,PPI下降1.0%,降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不过,2018年全年PPI同比上涨3.5%。

  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郭丽岩表示,总体来看,2018年全年价格水平处于平稳运行态势,同比增速的变化在合理运行的区间。也就是说,通过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上游的价格水平已经被稳定在了一个合理区间。

  统计局数据同时显示,2018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2014-2017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分别为2.0%、1.4%、2.0%、1.6%,这意味着2018年CPI为四年来首次超过2%。温和通胀对市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张立群认为,2018年CPI总体保持平稳运行,PPI涨幅的下行趋势值得关注:“一方面需求的下行压力还是值得关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企业的开工水平下降,包括企业的的资金周转困难,因此要抓紧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

  季节性的因素可能随着传统春节假期的结束而回到常规的水平,经济基本面的因素却需要各方作出更多改革努力。张立群预计,经过调整,在各方政策的发力之下,未来几个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会逐步减弱,价格水平也将保持平稳。他说,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向着企稳回升的方向逐步发展。在此背景下,价格,比如PPI涨幅的下行态势应该会结束,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不存在通胀的问题。

  而沈建光认为,CPI、PPI的低位运行为对货币政策的相对宽松打开了更多空间。他说,接下来降准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可能不止一次。降准的同时利率也会下行,因此整个货币政策会越来越走向宽松。

编辑: 赵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