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卖屋助学、贷款捐校 “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书写慈善奇迹

2018-08-08 07:4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8日消息(记者周伟琪)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7月10日,99岁的香港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辞世。几十年捐助教育事业,留给世人三百多所学校,让田家炳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为了教育事业,他“卖屋助学”、“贷款捐校”,书写中国教育史上的慈善奇迹。

  他没有获封“首善”的桂冠,他也不是捐款数额最多的慈善家,他更没有“裸捐”的口号。但田家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他对财富的态度、对教育的使命、对人生的追求。那么,在田家炳心中,财富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田家炳精神”又是如何影响着后人的?

  在内地,尤其教育领域,香港企业家田家炳是一个熟悉的名字。这不是因为他有显赫的财富或商业成就,而是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在99岁的人生历程中,田家炳用前半生书写了从白手起家到身家数十亿的创业传奇,之后为慈善教育事业捐出自己80%的财产,更把后半生的全部心力投入到教育兴国的理想中。

  “我做小生意、小工业,累计了一点财富,我很高兴能在1982年成立田家炳基金会,让大家将我一点点的小收入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做得更好。”这是田家炳老人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的录音。

  上世纪五十年代,田家炳一家移居香港,在香港屯门开办化工厂和人造皮革厂,成为了香港皮革和化工业的领军人物。1982年,事业成功后的田家炳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非牟利机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九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教育事业。

  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19所,全国34个省市区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田家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田家炳表示,目前基金会在全国有很多资助教育项目,效果都不错,他满怀安慰。全国的学校是个大家庭,他希望大家互相策励,用好基金会的平台,用良心办教育,身体力行,培育学生成才。

  与田家炳捐助慈善事业的慷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自己勤俭生活的苛刻。他没有自己的专车,平时也是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没有高档的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他不搞排场,也不喜欢应酬。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氏企业和基金会收入受到影响,向来言出必行的田家炳为兑现捐款承诺,变卖住了37年的花园别墅,所得5600万港元全部用于资助内地几十所学校,而自己带着太太,租用了面积很小,但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别墅的一个公寓楼作为新家。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田家炳老人的这份精神对其家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田家炳孙儿田立仁在老人的追思会上表示:“他热心公益,令无数儿童得到教育机会。同时爷爷对家庭的重视及节俭谦虚的美德,亦深深影响我们。当我成为父亲后,爷爷更不时提点我,要好好培养小朋友的品德和修养。”

  1993年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内地30余个省、市、县授予他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数十所大学聘他为荣誉教授。2010年7月1日,田家炳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勋衔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大紫荆勋章。虽然已是荣誉等身,而他却从不以德自居,更不求回报。唯有一点,他把自己的名字冠名到了几乎所有的项目上,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事迹精神被更多人知道,因此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田家炳说:“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千万不要送儿女到田家炳学校读书。”

  田家炳说,他一直用这个激励自己,也要求田家炳基金会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赠的对象,一定要实实在在把学校办好,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田家炳老人的追思会上,湖南省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学生孙晓说,田老辞世那天,她与同学集体向这位未曾谋面但却最为熟悉的老人默哀致敬,让她感受到“田家炳精神”从未远离。“我无数次地听过我的老师以及学校的领导讲述田家炳先生的事迹,一次又一次动容。田先生说,律己修身。我与(田家炳)先生相隔很远,但是在我求学的过程中,他却一直陪伴着我。”

  细数田家炳对教育事业的善行义举,犹如仰视盛夏的繁星,令人赞叹不已。他曾说,“独富独贵,君子耻之,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田家炳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编辑: 昌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