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长江日记]百里柳林——金沙江畔的绿色屏障

2018-07-21 08:19: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巨大而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是全国最重大的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密集带,也是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动脉。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平衡?7月20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多位记者,从云南出发沿江而下,历时近一个月,全媒体、多角度呈现变化中的新长江,大型主题采访《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同步推出。中国之声记者将动态记录采访过程中亲历的人和事,以《长江日记》的形式记录长江沿岸的新变化。今天推出《长江日记》第一篇:《百里柳林--金沙江畔的绿色屏障》。

  央广网丽江7月21日消息(记者管昕)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午九点,东巴鼓声响彻金沙江畔。在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龙蟠乡,“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当地村民介绍,在纳西族的文化中,击东巴鼓有扬威正道,传递正能量的寓意。1936年,红军长征过金沙江北上抗日,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在抢渡金沙江之前,也曾击鼓做战前动员。

  

  玉龙县石鼓镇,这里有“万里长江第一湾“,也是这次长江之行的起点。万里长江奔腾而下,在这里陡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湾,神奇的转折就此完成。古诗上“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说的就是金沙江上“长江第一湾”的奇景。

  

  环绕“万里长江第一湾”的,是延绵百里的江边柳林。和朝明是镇上的林业站站长,他说,在江边上种树是纳西族的信仰。他们有一个生态伦理观——人与大自然本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从记事开始,父母就带领他们开始种树了。

  除了信仰,和朝明后来也意识到,种树也是为了生存。他说:“以前靠山吃饭,靠砍树吃饭,但现在种药材…我们的父母都是农民,把农田淹了以后,经济来源只有一亩三分地了。”

  上世纪80年代,当地很多山区乡镇都以木材采伐为经济来源,沿江生态也受到了影响。后来,当地村民的斧头换成了锄头,伐木人变成了种树人。

  

  在金沙江岸边,和朝明摸着一棵棵精心呵护长大的柳树,既心疼又有成就感。这个黝黑的汉子一身迷彩服,记者说作为站长,怎么这么一身装扮,他有些不好意思,但也直快地说,护林种柳,干活方便。和朝明说:“这是河谷地带,农田就在这。如果不种树,江水就把田全部冲完了。这是五六十年代开始种树最直接的原因,当然也是为了生存。”

  

  和朝明告诉记者,这些年,保守估计,仅他自己种的柳树至少有7万多株。几年前种下的柳树,现在已经长到十几厘米粗、四五米高。像和朝明这样,金沙江两岸的群众都在种树。

  今年77岁的和泽周从小在金沙江边长大,享受着滔滔流水的恩泽,也曾体验过洪水肆虐的恐惧。这些年,他在江边陆陆续续种了100多棵白柳。老和说:“从今年开始,在江边钓鱼的很多,以前钓不到,一斤江鱼卖到一两百元,都还很难吃到。但现在保护好了,江鱼多了,五六十元就能买到。生态好了,金山银山说的就是这样。”

  眼前是郁郁葱葱的群山,背后是浩浩荡荡的金沙江水。不远处,几位身着民族服装的纳西族村民,正被游客围着唱起了《长江之歌》。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