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走,回家创业!]为创业者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8-05-13 11:1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清镇5月13日消息(记者张兆福 车丽)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返乡创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他们中有大学生,有打工的农民,有企业家,有白领,是什么让他们回归土地?返乡创业的途中,他们遇到哪些困惑,又如何突出重围?政策又该如何扶持?每一个返乡创业者的故事,其实就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奏鸣曲。中国之声推出系列报道《走,回家创业!》,今天(13日)推出《为创业者插上腾飞的翅膀》。

  张美,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主任,48岁,扎根大山27年。90年代初,随着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向城市打拼,张美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留守在大山里的老人和孩子。如今,农村市场日益开阔,近5000名在外务工的农民返乡创业,张美的工作重心便转移到如何协助他们在大山里走向自己人生的另一座高峰。

  阴雨过后,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山路泥泞,张美的运动鞋上满是土,她大步流星直奔凤山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作为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主任,让她牵挂的是这里告别了传统的玉米种植后,创业者的项目需要哪些扶持。

  每周到乡村田间实地走访,是张美和同事们的必备功课。他们把凤山村创业户的技术需求一一记录,冷凉蔬菜、林下鸡蛋、酥李种植等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培训重点。张美告诉记者,“我们随时和每一个村联系,一个个了解农民的需求,然后登记组班。我们把培训老师、专家请到家门口来给他们培训,让每个百姓能掌握一到两个农业技术。”

  一路走来,张美语速很快,思维敏捷,创业者的需求都被写在了手中的笔记上。下一站是十公里外的栽江村,那里去年迎来了第一个回乡创业的能人——52岁的韩本林。他的食用菌基地一年内迅速发展,成了卫城镇返乡创业的典范。

  让山区的绿色产品走向城镇餐桌,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物流交通。修路不仅让外界了解大山,更打通了大山通往世界的命脉。食用菌能否快销事关成败,韩本林指着面前这条宽阔的硬化路感慨万千,韩本林说:“我来的时候,路就两米宽,全部泥巴路,几个月后政府就帮我把这条路打通了,这个路对我很重要,出不去的话,一吨多平菇可能全部烂掉了。”

  为了补足物流运输的“先天不足”,清镇市政府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30多家大型电商平台牵线搭桥。2016年,清镇市成为全国首批返乡创业试点县以来,初步建成了“县级运营中心、乡镇农村电商服务中心、村级电商服务网点”的三级立体物流网。张美介绍,“现在政府正在发展电子商务,也有电子商务的基地,如果产品不好销售就引导到线上帮助他们销售,收益还要大一点。”

  投资上百万、成千上万个花盆儿大小的平菇菌包、20多个大棚组建成的食用菌基地,是韩本林的创业成果。但在张美眼中,这就是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的希望。

  靠融资促成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张美的愿望,也是贵州推动返乡创业工作的初衷。为保障小微企业良性发展,贵州省出台了专项扶持办法,为小微企业提供“3个15万元”的帮扶资金。企业是否能得到政策上的倾斜,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和就业质量成了关键的衡量指标。张美说:“我们全镇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我要带他们都到你点上来,把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全卫城镇的返乡创业人员都富起来才算富。”

  万事开头难,在外务工多年的农民,刚刚回到家乡创业找不到方向。从技术匮乏到经验不足,从不了解金融政策到不熟悉审批流程。面对创业农民的迷惑,工作人员会提供上门服务。

  近几年,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迎来了近5000名创业者返乡,原本苍凉的大山迎来了越来越多远行的儿女。在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大厅,创业者正在办理各项手续,或许他们还有技术困惑、资金不足、经验缺乏……张美说,限时办结创业者的各种需求,用“服务”坚定他们返乡创业的决心。每一个务工的农民改变了以前贫穷落后的面貌、生活环境好起来、住房也解决了,就是一种成就感。

  服务者说——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主任张美指出,“现在都有限时办结制,在规定时间办不完,上级就要问责追责,不光是我们地方党委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就是要最大限度服务群众,最大程度方便群众,让老百姓少走弯路。”

  创业指南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表示,“现在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民工提供的创业服务很多也非常具体,不管审批程序还是牵线搭桥,以及提供一些技术性的服务,政府已经做了许多。对下一步的展望,需要做的是更加精准,每一类农民工创业都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的技术要求,也就是针对每一个创业农民的需求能量身定做,能给他提供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