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汶川重生]桃李春风,陪你长大

2018-05-13 08:53: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中国之声推出十集人物报道《汶川重生》,将话筒交给十位十年前的亲历者、救援者,以及十年间为汶川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这十张烙印着汶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面孔将见证汶川如何从归零到新生,讲述曾经的灾难如何变成新跨越的起点,致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援建体制给予汶川的十年涅槃和山河巨变。

  今天是母亲节,一起关注新生命的萌芽与生长。5.12地震发生后,四川绵竹多家医院陷入瘫痪状态,怀胎十月的韩静走遍大大小小的医疗点,预产期过去好几天,都没能找到能接生的地方。一家人往成都方向寻找医院时,发现了一片绿色帐篷,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五医院的野战方舱医院。医生们用在废墟中抢出的妇产科设备,帮助韩静顺利产子。后来,医院又陆续接生了12名“方舱宝宝”。十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五医院的医生护士们定期回访,关注着孩子们的点滴变化。系列报道“汶川重生”今天推出《桃李春风,陪你长大》。

  央广网汶川5月13日消息(记者周益帆)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十年,韩静一共见过杨晓燕五次。杨晓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五医院的妇产科主任,韩静在四川绵阳一家电器集团工作,两个人之间隔着1857公里,维系的纽带是一个叫王振奥的男孩。振奥今年十岁了,在绵竹市兴隆镇兴隆小学念书。

  他是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第十五天出生的。一家人后来盖在兴隆川木村的房子,一共三个房间,其中一间的门口贴了很多奖状。

  外公起名,最初用地震的“震”,是为了怀念,后来又改成振奋人心的“振”,觉得可以带来更多希望。那一年,振奥的妈妈韩静二十出头,有些瘦小,怀胎十月,只是站着,重心都不太稳。韩静告诉记者,“当时是我老公跟我爸把我抬出去的,肚子很大,跑不动。当时根本就站不了,路的裂缝那么宽,一眼望去,没有一间房子是立起的,能从房子里拿出来的东西也不多。临时搭了个棚棚,我们就在棚棚里窝三天,外面又下雨吹风,床都吹湿了,我们就四个人挤在一张床上,我三天没吃没喝的。又说洪水要下来,喊我们跑,坐道路边上看着别人跑,我又没法跑,当时他们说的是,一家人就在一起,如果水真来了,就把我一个人装桶里面,保我跟肚子里的娃。”

  第三天,有志愿者进来了,韩静震后第一次喝水吃东西,也开始冷静思考临产的问题。她和丈夫王纪军走遍了所有的医疗点,没有一家能接收,预产期已经过去好多天了。韩静说:“医院搭的都是那种棚棚,做过检查说是预产期已经超了,再加上娃脐带绕颈,需赶紧找医院剖腹产,我就很急,绵竹整个地区都没有可以做剖腹产的地方。”

  夫妻俩决定往成都的方向走,车路过绵竹景观大道,一片残败中出现了大块的绿色,王纪军跳下车看到帐篷前面全是病人,棚子外表军绿色的,他抱着试一下的态度去问了一下。

  王纪军当时不知道,那是十分先进的解放军野战方舱医院,完全展开足足三千平米,可以同时开展四台手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五医院的医生们决定收下这名孕妇。

  主刀医生杨晓燕没有告诉一家人的是,震后救援不会携带剖腹产设备。杨晓燕说:“我个人的身份虽然在单位是妇产科医生,但是方舱医院的编制里并没有妇产科医生,我们是作为应急保障的外科医生的。产科的一些设备、基本的药品都没有,好在妇产科人员基本是齐备的,虽然绵竹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已经变成危房,但是里面的一些仪器设备还是拿得出来的,我们又专门取了一些东西出来。”

  第二天上午,振奥顺利出生,他是全军首例在方舱医院里通过剖腹产手术迎来的新生命。医务处主任姜佳星找来木板、绷带,硬朗的军人们万般柔软地给振奥搭起了一张婴儿床。

  方舱医院中,后来又陆续迎接了12个小婴儿,思恩、军鹏……小朋友们的名字大多与出生相关。救援结束,医生和方舱宝宝们没有就此告别,每隔几年,他们都要回访。2010年,两岁多的振奥会说的话不多,对于医生叔叔阿姨,他一并喊“姥姥”。

  如今,一米四的振奥,刚好能够到炉灶。下午放学,肚子饿了,都是自己煮东西吃。这次,杨晓燕再次来到振奥家中,振奥喊着吃面条。面煮好了,先让妈妈尝一尝,然后再请杨阿姨吃。十岁的振奥,对千里之外的叔叔阿姨们为何给他格外多的关爱,实际上有点懵懂。而大人们看着13名“方舱宝宝”,觉得这是人世间温暖的希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五医院成立了振奥基金,新开了银行卡、大家每年自发捐款、有专门的财务和监理,钱用在13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上。家长们时不时在微信群给医生护士们发些孩子们的近况。最近,丈夫王纪军有些忙,韩静加进了群聊,她说,大家最大的希望就是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年复一年,生长每天悄然进行。院子东墙根一棵两米多高的桃树,被雨水洗刷得碧绿,那是振奥上小学后,自己冒出来的野生桃树,爷爷隔年嫁接,今年第一次结出了果实,有百十来个。振奥站在旁边比了比,他伸手就能够到低处的桃子。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