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走,回家创业!]一场生态循环农业的试验

2018-05-09 08:2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内江5月9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返乡创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在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下,一根秸秆就串起了农场里的所有种养产业,昔日沉睡的荒地又恢复了生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系列报道《走,回家创业!》,今天推出第三篇《一场生态循环农业的试验》。

返乡创业者李安潮(央广网记者刘柏煊 摄)

  创业者——李安潮,四川内江市东兴区沙坝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49岁,原中国十九冶建设集团公司技术管理人员。他是村里第一位走出去的大学生,之后又第一个返乡创业。2014年,他告别大城市,回到家乡创办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父老乡亲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李安潮向记者介绍生态循环农业

  村民叫着李安潮的小名,火急火燎地找他咨询农业问题。四年前,已过不惑之年的李安潮从国企回到田间,在这片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土地上,开始了自己“迟到的创业”。

  李安潮说:“我回来进入农业领域整整四年,感觉又读了一个本科。刚回来的时候,这里全部都是荆棘,所以我就下定决心先把路搞出来,把土搞出来,然后再干农业。现在这片种的都是果木……”

土鹅散养在农场里(央广网记者刘柏煊 摄)

  昔日沉睡的荒地又恢复了生机,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在这片占地1100多亩的农场里初具雏形。错落的果园、齐整的牛圈、成片的鱼塘,李安潮说,一根秸秆就串起了农场里的所有种养产业。秸秆现在不准焚烧,他就从村民手里回收秸秆做成饲料,喂养家畜。由于饲料里微生物群、有益菌种比较多,家畜特别容易消化,免疫能力也变强。

社员在抓生态甲鱼(央广网记者刘柏煊 摄)

  此时,上百头肉牛正吃得津津有味,一场养料的“搬运”也从这里悄然开始:牛粪采取干湿分离堆放到土中养殖蚯蚓,废水、尿液排入沼气池用于产沼气,蚯蚓粪和沼气水成为蔬菜瓜果牧草的有机肥料,牧草和蚯蚓又为肉牛、土鸡土鸭、鱼虾养殖提供草料和饵料。

社员正在喂养肉牛(央广网记者刘柏煊 摄)

  李安潮介绍,循环的原理是以食草动物为核心。“种养循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围绕这16个字,就把产业做出来了。

  “怎么种”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便是“谁来种”?李安潮告诉记者,在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下,上千只土鸡土鹅全都散养在农场里成为免费劳动力,连不起眼的蚯蚓都是一个工种。比如谁来除草?不是人来除,家禽、家畜来除;谁来耕地?蚯蚓来耕地,有益昆虫来耕地;谁提供有机肥?家畜生产有机肥。

  见证生态循环农业革新传统农业的不只是李安潮。作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一员,村民夏学文现在既是股东又是农场中水产项目的管理员。他最先尝到效益的甜头,一年下来的收益比过去单干打渔时翻了一番。他说:“薪资三万、奖金一万、土地流转费五千多,加起来够收入,自己吃鱼塘里的鱼不用打报告,只是不准拿出去卖。”

  石子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李安潮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模式,目前已经为当地解决就业一百多人,带动三百多户农民致富,十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此脱贫。

李安潮在农场接受记者采访

  随着农场规模越来越大,现在的李安潮为了谈合作和学技术,常常要出远差、出长差。然而,他说,深一脚、浅一脚,踩在土里的感觉依然最自在。眼下,他的小目标是,做生态循环农业的“头号玩家”,打造中国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产业基地,让农村的机会向每一位归来者敞开。他希望通过努力,把农村变成一个大家向往的地方,把农民变成一种大家崇尚的职业。

  创业者说——四川内江市东兴区沙坝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安潮

  农业要走科技的道路,而科学发展必须遵循自然与和谐的原则,所以要科学发展农业,不能把传统的高品质东西丢掉。既要追求科学技术带来的速度、效率,也要保证农业的自然与和谐,即生态。只有循环与生态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有品质,又有效率。

  创业指南针——农业农村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体制改革处副处长李冠佑

  李安潮是一名返乡创业农民,在家乡发展生态循环种养,既提高了产品质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益,这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现在他的经营活动还主要在种养业,下一步可以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发展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提高产业增值收益。当然,随着经营规模扩大,他的融资难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根据乡村产业的特点,对农村金融的商业模式、抵押物流转机制、支持政策、考核机制等,进行一系列创新。

 

编辑: 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