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静观·拾微]一本户口簿

2018-03-12 07:2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者沈静文)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居民户口簿,连皮带瓤10元钱。但对几代中国人而言,“户口”二字分量一言难尽。在陕西西安公安未央分局未央宫派出所,“史上最宽松落户政策”在西安落地的第二天,户籍室外的长龙里,有前来办理落户的韩女士。她告诉记者,想趁着这次政策比较宽松,抓紧办理,害怕政策再有变动,落不了户。

  惶恐者担心看到了昙花,事实上,过去一年里,春风席卷。陕西西安,45岁以下本科学历人员可落户,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落户不设年龄限制;湖南长沙,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浙江宁波,中专、高中学历者工作满两年,无房也可落户……15年前,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告别拼搏奋斗10年的美国,落户浙江杭州。政策的化冰,当时初见端倪。丁列明认为,创业者,特别是对海归来讲,有时包括其子女、家属,需要一个宜居的、呆得下来的地方。

  “呆得下来”,不止在一纸证件的合法性,而在证件背后一系列的公民权利。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看来,发一个户口本,10元钱,很容易。但如果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只给一个户口是没有意义的。

  始于住房而不止于住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凌云坦言,吸引人才落户、放开户籍限制,首先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她表示,未来五年合肥财政将安排至少20亿元资金用于吸引人才、服务人才、保障人才,支持他们创新创业。目前合肥正在建设国际人才城,旨在为人才到合肥落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改革由表及里,一步步撬动户籍壁垒,并进入深水区。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部长赵克志表示,聚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年内要组织开展对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情况的中期评估,确保到2020年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的目标。

  1亿人的目标,是1亿个有血有肉的个体、1亿场由落户引发的喜悦和释然。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社区二中队副中队长杨蓉是许多故事的见证者。

  据杨蓉介绍,太原市小店区唐明路有一位居民赵先生,2014年在太原市购买一套商品房,房产证一直办不下来。2017年听说太原市网签合同也能落户,他立即准备好网签合同、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到房屋所在地派出所申请,4月份就拿到了一家三口的准迁证。赵先生拿到户口簿后高兴地说,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学的事发愁了。

  宽松的落户政策,应只属于高层次人才,还是面向更大群体?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看来,这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由此向彼的演进。

  龚立群说:“现在每年新到郑州入户的有40万人左右,40万人是一个不小的群体,需要门类非常齐全,几百个大类的产业结构现在全部集聚,各方面人力资源都能有。过去我们的开放度不够,这几年我们在开放上下了很大的力气,市场有这个需求,专业就逐渐地设置,如果我们的门类非常多,人们就会来。”

  这是每一个现代化城市的缩影——我们需要工程师,也需要保洁员;需要以针尖为刀的眼科医生,也需要反复巡查险峻路段的养路工人。户籍改革由一及万,大势所趋;而推进的最大压力无非是“人多带来城市病”的因果逻辑。

  对此,蔡继明明确反对,“如果说城市管理上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交通拥堵,不是因为人口多,显然是在管理上有一定的改进空间,比如轨道交通发展得怎么样?另外,所谓的职住分离在北京也很严重。一到早高峰,大量住在四环、五环以外的人口急着赶到四环以内工作,晚上下班之后又要跑到回龙观(这些小区)。在城市规划和长远发展上要逐渐解决这种职住分离,所谓的大城市病并不是人口多本身造成的。”

  我们的城市,应该被贴上哪些标签?除了宜居,还有包容、开放、多元;包容、开放和多元,本身也是宜居的砖瓦。当我们奔波于加班道路、咀嚼和掩饰一天里的委屈,宽慰我们的,是等待夜归的暖黄灯光。这个城市里有我们的家,户籍差异日渐消弭,每个人与自己的家,正建立更牢固的归属和深情。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