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模翻一番 拟安排50亿资金支持

2018-02-24 07:1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24日消息(记者沈静文)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为了增产量保供给保吃饭,耕地超强度开发、水资源过度消耗、化肥农药过量使用……曾经粗放的生产方式严重透支了农业生态环境。如何把农业资源利用过高的强度“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改变资源超强度利用的现状、扭转农业生态系统恶化的势头?成了大家如今关注的焦点。2016年起,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应声启动。

  农业部、财政部昨天(23日)表示,今年我国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将从去年的1200万亩扩大至2400万亩,将充分发挥资金激励效应,引导农民参与试点。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积极探索,是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安排。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曽衍德坦言,所谓“轮作休耕”,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粮食供求状况改善了,负重的耕地、透支的环境也该“歇一歇”。轮作主要是实行玉米大豆轮作,发挥大豆根瘤固氮、养地培肥作用,实现种地养地结合,农业可持续发展。休耕就是减少耕地水资源利用,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加以治理。

  据农业部数据,2016年和2017年我国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分别为616万亩和1200万亩,主要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湖南、贵州、云南、甘肃9个省(区)实施,取得积极成效。曽衍德透露,今年轮作休耕试点规模将扩大至2400万亩。2018年试点规模比上年翻一番。轮作在东北四省区的基础上,新增长江流域江苏、江西两省的小麦稻谷低质低效区。休耕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的基础上,将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黑龙江寒地井灌稻地下水超采区纳入试点范围。

  试点启动以来,轮作休耕的生态和经济效应有着切实数据支撑。河北省200万亩季节性休耕,年压采地下水3.6亿立方米;吉林东部山区轮作大豆后,化肥使用量减少3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50%左右;在轮作休耕带动下,两年全国调减籽粒玉米5000万亩,增加大豆1900多万亩,增加杂粮500多万亩。

  与此同时,舆论也不乏对粮食产量的担忧。轮作休耕会否影响粮食安全?曽衍德给出否定答案,去年轮作休耕1200万亩,其中轮作1000万亩,休耕200万亩,大概影响粮食产量近80亿斤,相当于整个粮食年产量的0.6%,相对于现在我国粮食年产量12300多亿斤的大数,这80亿斤占比非常小。开展轮作休耕,不是不重视粮食,相反是要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休耕的比重不大,轮作是主要的。同时坚持休耕不是弃耕,更不能废耕,确保急用时耕地用得上,粮食产得出。

  试点进入第三年,资金的激励效应要如何发挥?财政部农业司副巡视员凡科军介绍,当前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的规模正逐步扩大,2018年拟安排约50亿元,保证参与试点的农民不吃亏、有积极性,要做到两个平衡:第一个平衡,注重作物之间收益的平衡,根据不同作物种植收益的变化,合理测算轮作补助标准,让农民改种以后有账算,不吃亏。比如在东北冷凉区,按照玉米大豆1:3的收益平衡点,每亩轮作补助150元。第二个平衡,注重区域间收入平衡,综合考虑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等因素,合理测算休耕补助标准,每亩补助500-800元。

  “休耕不是弃耕,更不能废耕”,这一原则同样体现在财政政策中。凡科军表示,补助对象做到两个精准,第一个精准,任务精准落实到户,与每一个试点户签订3年的轮作休耕协议,明确相关权利、责任和义务,特别是休耕地要做到休而不退、休而不废。第二个精准,补助资金精准发放到户,明确补助对象是实际生产经营者,而不是土地承包者,防止出现争议和纠纷。

  下一步,随着试点进一步推进,曽衍德表示,将加快形成轮作休耕政策框架和监测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植收益变化,科学确定补助标准,初步形成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区域轮作休耕、地方财政自主开展轮作休耕的政策体系。运用遥感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轮作休耕区域的跟踪监测。科学布局耕地质量监测网点,跟踪轮作休耕区域的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编辑: 倪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