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春走基层:改革开放家国40年]张胜利的希望火种

2018-02-20 09:05: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过去40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亿万中国百姓作为这一奇迹的创造者、亲历者,自身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春来临之际,中国之声记者深入基层,走进10个普通家庭,跟他们一起回望40年的家国变迁,共话美好的新春愿景。

东团堡乡中心小学(记者沈静文 摄)

  央广网保定2月20日消息(记者沈静文 杜震 孟晓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改革开放40年,变化真是天壤之别,过去都是因贫困而上不起学。全国都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涞源县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是十五年免费教育。我跟学生也说,我上学都要过饭,你们知道什么叫饿吗?”假期里空荡的河北省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上课铃还在一遍遍响彻二层砖楼。尽管工作只是例行的巡视,从大年二十九到正月初七,副校长张胜利都是三名值班人员之一。相比“上学时要过饭”的辛酸,过年值班根本称不上烦恼。

  张胜利回忆说:“我上学的时候,星期一到星期六上午上课,星期六下午到星期天我就上山砍柴,我得挣我自己的生活费,因为没老人了,就我自己。在我爸病危之前我要过饭,去涞水县的杨树沟门要了半个月,我也去红花峪要过饭,去了一天,要了30多斤玉米。熟食我不要,熟食要了都坏了。”

张胜利在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希望工程展览馆接受央广记者采访(记者孟晓光 摄)

  那时,张胜利11岁。父亲早故,母亲智力障碍,命运如泥沼一分一厘漫过张胜利的胸口,而他以本能抓住了唯一一次光亮。1987年,时任涞源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调研途中遇见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张胜利,目睹他一个摆柜、两口水缸的全部家当,心酸中车志忠鼓励少年:你们好好学习,将来我帮你们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考大学。

  张胜利告诉记者,“我和我同学,在山上他放羊、我砍柴,碰见车老师以后我们就琢磨怎么上学,当时车老师答应我们说帮我们上学。政协副主席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大官了。后来给他写了封信,信内容是:车伯伯,您家里打的粮食够吃吗?我们很想上学,想念书,像您一样做一个为国争光的人。”

张胜利的求助信 摄于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希望工程展览馆(记者沈静文 摄)

  根据国家统计局1989年3月发布的数据,1980年到1988年,在全国中小学每年四百多万名流失生中,有约一百万名是因家庭贫困辍学的。所幸懵懂少年全力呼救,基层官员一诺千金。“车伯伯,您家里打的粮食够吃吗?”这故作老练、凝聚了11岁孩子全部社交智慧的寒暄,成为第一批为“希望工程”奔走的人们手中最撕扯人心的文字。

  张胜利说:“车老师到处呼吁,那时的小人书特别珍贵,他把他家里孩子的小人书、衣服、学习用品不断地往山上搬。后来1988年,中国青基会全国各地派出五六个调查组,开始募捐时就拿着我那封信。募捐以后起名叫‘希望工程’。当时资助我们第一批的,是在1989年10月17日,资助了13个人。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我上了小学,之后又上初中。”

  截至2016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29.5亿元,资助学生553.6万名,援建希望小学19388所。近三十年前,希望工程首先为第一批政策受惠者解决了“因贫失学”的问题。初中毕业的张胜利,成为桃木疙瘩村学历最高的人。迎着所有人对他继续求学愿望的不解,1995年,仍然借力希望工程的培训项目,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录取。

  1995年到1997年,在上海求学的两年被张胜利形容为“什么都不愁”的两年。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村任教,再次告别顿顿饱餐的日子。月薪120元,他要掰成3份花,“那时我挣120元工资,我妹1份,还有个学生失学了,家长不支持、经济不允许,我说只要让她上学,这钱我出。120元钱分3份,他们俩每人一个月40元、我一个人40元。我回来一年,没吃过一口绿菜、没吃过一口肉,我吃什么?就是方便面。那时方便面一箱是100袋,36元钱,一开始我一顿能吃两袋,后来一顿吃一袋,再后来就是一天一袋,吃了一年。”

张胜利在办公室接受央广记者采访(记者杜震 摄)

  苦难写进了胃的记忆,却没有写在脸上。希望工程给予张胜利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也竭尽全力传递同样的幸运和希望。

  在张胜利看来,“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我现在可能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工。有了车老师和希望工程,如果我不选择回到涞源县,现在生活应该很滋润,我可以定居在温州,可能是个小老板。”

  张胜利表示,当时有这样的机会,但自己没去,“1997年回来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和以前还是一样的,认为上不上学都一样。但是我走家入户,跟他们说肯定是不一样的,怎么会一样?如果没有希望工程,说不定我可能就在要饭的路上跑开了。”

  涞源,这个太行山下的国家级贫困县,自2011年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从2013年开始,又把农村学前3年教育列入免费教育范围。从“分得清男女厕所就行”的“上学”观到师范毕业,张胜利走过万水千山;现在,张胜利的后来者们,再不必寄望偶然。城与乡的高墙,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张胜利介绍说:“2014年,涞源县的一个学生考取了保定市文科状元,他小学初中都是在我们这里上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咱们农村的孩子也不差。”

  当年食不果腹的少年,穿越黑暗的隧道,顽强成人,为人师、为人夫、为人父。从教的二十年里,张胜利的小家栉风沐雨、曲线前进。如同我们身边每个不屈服的普通人一样,张胜利嘴上不善描述桃红柳绿,只在面对妻女的一刻,喜悦溢于言表。他跟记者说,过年要陪老人和老婆、孩子,要抽时间多陪他们。

  隐约的鞭炮声里,才半岁的小小婴儿坐在妈妈怀里瞪圆眼睛,没能说出高难度的吉祥话,转而砸吧嘴继续摆弄一条没拆包装的面鱼。饭桌上的“年年有余”成了孩子最爱的玩具,这是父亲对女儿下意识的“怎么都行”。

张胜利在课堂上(记者孟晓光 摄)

  四十不惑的年纪,生活中还有诸多不易,只是张胜利的心里总涌腾着希望之火,知足且感恩。未来的画面,他的期待也最寻常:照顾好家庭,教育好学生,“我既然选择了我的初衷,就会坚持做到底。我是希望工程培养出来的,我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为孩子们的命运而活。”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