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焊接工胡洋铭:做焊接如同做衣服

2018-02-14 07:1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西昌2月14日消息(记者张棉棉 邓曦光 见习记者郭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明天(15日)就是大年三十,当在外工作和学习的人们开始纷纷回家时,有一些人却开启“逆行模式”,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服务日前刚刚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任务。在渐浓的“年味”中,他们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里,有这样一个人,他加工的零件遍布中心每个角落,但他却从没亲眼看到过火箭发射。他就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修理所高级焊接技工胡洋铭。他说,做焊接如同做衣服,以服装设计师对美的追求来对待机械加工工作,每个人都能成为行家里手。

  黑里透红的国字脸、敦实的身材,胡洋铭向记者挥了挥他那双粗糙、满是烫伤的大手,操着一口“川普”谈起了他的工作:“焊接就是这样,与裁缝做衣服一样。”他将焊接技术的精细要求比作缝衣服,一边说着,两道浓眉一边扬了起来,眼睛忽然就亮了。

  胡洋铭表示:“比如我们做件工艺品、做个火箭模型,要涉及到做台子、管子,要保证其有锥度,所以要进行裁剪、下料,全部展现出来再拼起来,与做衣服一样。”

  衣服缝得不结实还可以补,但是焊接来回返修几次就不行,焊得不牢固会影响质量。他如此这般解释着焊接和缝纫的关系,言语中都是多年积累下的宝贵经验。

  其实,他和焊接结缘始于1999年,立志成为军官的他没有如愿考上军校,随后被分配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焊工班从事焊工专业,当时心里十分沮丧,没想到后面却越干越“上瘾”。胡洋铭说:“刚开始想当干部,考了一次没考上,思想压力也很大。后来发现学焊接有时候还容易上瘾,单位传帮带工作做得比较好。其实各个岗位都一样。”

  接触焊接时间不长,胡洋铭就遇到了“拦路虎”,眼睛长时间受到焊接的强光刺激,疼得他晚上没法入睡。可他不想当“逃兵”。胡洋铭说:“那时用湿毛巾敷到脸上,一般要敷一个晚上,第二天才稍微好一点,去医院医生说没有更好的办法。后来时间长了,眼睛伤害几次就习惯了,现在有时候看到了也没事。”

  总算过了“适应期”,2003年开始,胡洋铭接手了转运平台改造的工作,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工程师交给他的图纸如天书一般,于是没有经验的他不分昼夜到图书室学习资料,再加上实际试验,终于“吃透了”图纸,成了“识图”老手。接着,他又拜师,成功拿到了焊工、钳工、漆工证书,并且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学历。

  风光成绩背后却也危险重重。胡洋铭告诉记者:“有一年二号塔上做了一个气袋式防雨棚,在固定塔的塔顶上要起到给火箭遮雨的作用。那时我们要上去用塔吊把雨棚吊上去再焊接好。最危险的就是解绳子,因为钢绳吊上去了,需要在雨棚顶上解吊具。足足98米!而且它悬空的,是架在回转平台上面的,是可以来回摆动的。”

  最后,胡洋铭他们徒手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几年,焊接队伍开始年轻化,胡洋铭决定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他转手做起了需要更多经验的非标准件加工工作。不过,这标校铝球的制作,没有上百次试验无法成功。胡洋铭表示:“刚开始我觉得还比较简单,但是当时我们做模具时碰到车圆弧,还是比较难,反复试验把模具做好了。然而问题又来了,我们买的铝板材质都是软铝,一压就裂。但是考虑到延展性,我们就用电炉烤。”

  胡洋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了19年,修理制造的零件遍布中心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他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一次火箭点火起飞。因为工作需要,每次发射前半个小时他们就撤离到很远的安全位置上。但他还是兴奋地对记者展示他手机里一个又一个由摄像头传回的火箭点火起飞视频。

  胡洋铭表示:“我们看不到火箭飞行,都是隔了一座山在安全区、撤离区,我们只能看见火苗的那瞬间,可能有几秒。我来了19年从来没看到发射,遗憾是有的,但有时能看到视频仍然挺高兴。虽然我的任务不在一线,不是为火箭加注的人,与火箭也没太多关系,但是作为守护塔架的工作者,我感到很光荣。”

编辑: 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