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行稳致远新航程]中土两国老师的共同心愿

2018-01-26 07:3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安卡拉1月26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土耳其横跨亚欧大陆,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土两国在经贸、能源等方面互惠共赢,由此直接带动了土耳其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热情,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提速。

课堂上学生在书写汉字 央广网记者赵净 摄

  李思颖:你有女朋友吗?

  男记者:有。你有男朋友吗?

  李思颖:没有,我想要一个中国男朋友。

  这是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汉学系学生与记者的对话,说话的土耳其女孩,中文名叫李思颖。学习中文时间不长的她,还不认识太多汉字,但已经可以用简单的中文句子来关心周围人的婚恋大事,之所以想找一个中国男朋友,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了解中国。

  在安卡拉大学,像李思颖这样喜欢中国文化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汉学系主任、汉学家欧凯对此感触颇深。1971年,中土两国建交,同一年,痴迷中国文化的年轻小伙欧凯进入安卡拉大学学习中文,此后便与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结缘,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

  欧凯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当时就想我一定要去这个国家,学这个国家的语言。后来去台湾读研究生,毕业后回到这里工作。现在汉学系每年在校的本科生大概有100人,研究生20多人。”

  曾经在中国有过留学经历的欧凯,努力尝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们理解中国文化。在他看来,中土两国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都被称为“文明的摇篮”;中国人和土耳其人一样,也喜欢热闹的大家庭;两国人都讲究真情实意,对待朋友十分热情;双方都有喝茶的习惯,茶文化也大同小异。欧凯认为这些文化上的共通点,是中土深入了解彼此的起点和契机。“西方国家不容易了解中国,但我们是东方国家,也是亚洲国家。我们和中国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所以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中国,沟通起来也比较方便,未来,我们一定要与中国好好交流与合作。”

《我想象中的中国》比赛作品展示册 央广网记者赵净 摄

  除了“教师”的角色,欧凯还以另一身份拉近中土两国年轻人的距离。作为土耳其国际学术与文化研究基金会主席,他连续两年组织土耳其全国的高中生,参加“我想象的中国”绘画比赛,参赛的作品累计达到1000多幅,中学生们运用龙、大熊猫、兵马俑、长城等中国元素,描绘出自己脑海里的中国形象。“这些画非常生动和有趣。小孩子要画画,描绘向上的中国。中土在文化方面会越来越好,中土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中土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特别是以多家孔子学院在土耳其的建立为标志,中土文化交流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一批批中国老师走进了土耳其学校的课堂。

  作为落地土耳其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各个教学点在册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刚来土耳其任教的中国老师张国辉发现,土耳其学生对中国的了解超乎她的想象。“刚开始我做了一个调查,问为什么学汉语,要求写一个纸条。有的同学说他知道‘一带一路’、秦始皇、蒙恬的那些故事。还有一个女同学读过《活着》,我觉得很惭愧,这本书我都没读过。”

安卡拉大学汉学系课堂 央广网记者赵净 摄

  在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杜云看来,这些都是“汉语热”在本地持续升温的直接表现,特别是这几年来,不少土耳其学生不再仅仅关注语言本身,而是希望通过汉语学习,深度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原来学习的动机仅仅是爱好,但是现在,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的学科,比如,学理工的学生想了解中国的科技,学经济的学生想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中国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起他们的兴趣。”

  对中国同样充满兴趣的不仅只有年轻人。从去年4月开始,来自土耳其总理府的工作人员也加入到汉语学习的行列。在每周一次的汉语课堂上,学员中上至部长级高官,下到政府中层要员,杜云笑称,这个班级里的学生都是“顶配版”。“我们的理念是能够来到孔子学院成为学生的,肯定是对中国抱有友好态度,而且想了解中国的。我们的立足点在于认识朋友,目的在于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从古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中土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8年随着中土旅游年的开启,将有更多中国游客来到土耳其;同时,随着汉语选修课在土耳其的初中全面推广,今年也将有更多土耳其年轻人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和土耳其两国都希望把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得到其他国家的了解和认同,两国文化交流的加深将为两国友谊及合作培育深厚根基,这也是中土两国老师致力于文化交流的共同心愿。

编辑: 杨璇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