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行稳致远新航程]从小服贸到大物流:希腊华商的转型之路

2018-01-23 07:1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雅典1月23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希腊是受中国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希腊占据着重要的地缘位置,逐渐成为东西方商品、文化交流的一个门户。这其中,在当地落地生根的华商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记者走进希腊的中国城,探访这里的华商。

  希腊的中国城位于雅典市中心的老城区。在这里,一块块汉字招牌随处可见,天南地北的乡音分外亲切。

  记者:这是豆腐干吗?

  中国摊主:是的,在本地做的。

  记者:那原材料从哪里来?

  中国摊主:从中国运过来的。

记者采访雅典中国城的中国商贩

  他们已经融入当地,但是生产生活资料大多还是来自中国。对于华商而言,这里既是回味家乡传统的“小中国”,也是他们开门做生意的大本营。希腊华侨华人总会执行会长詹淼说:“在希腊,华人商店大概有3000家,这个规模非常大。整个希腊的华人贸易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源头是中国商品,批发商是中国人,下面的零售商也大部分以中国人为主,但最终还是要把商品卖给希腊人。现在每年我们的贸易额接近10亿欧元左右。”

  作为华商群体中的一员,今年,詹淼到希腊“掘金”整整20年。在这20年里,詹淼见证了华商群体从三三两两到抱团取暖、从力量弱小到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也深知第一代华商从事服贸生意的不容易,“从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从意大利进一些服装、鞋帽,还有大部分人从国内进货,没有什么品牌意识,也没有什么专业的服务意识,只是加一点小钱然后把它卖出去。”

  第一代华商凭借传统服贸行业,成为中国和希腊商品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并从中捞到了第一桶金。然而,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希腊债务危机中,华商也受到了冲击。詹淼回忆:“经济危机的影响比较大。很多人生意做不下去,就回到国内去,也有的去其他国家发展,所以当时希腊华侨华人总数一下子从3万减到1.5万左右。”

  尽管坚守下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触角敏锐的华商群体很快就寻觅到了新的商机——搭建电商平台,做百货生意。詹淼说,小到一个节能灯泡,大到一台笔记本电脑,中国的百货在希腊非常“吃香”。

  “百货是比较有竞争力的。因为希腊本国有很多东西没有条件生产,而且就算生产,成本也非常高。同时,中国生产百货的能力实在太强了,价格也有巨大的优势。所以百货这一块每年都在往这边输送。”詹淼说。

雅典中国城华人经营的超市

  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希双边贸易额为44.8亿美元,其中我国出口42亿美元,占了大部分。如今,“一带一路”建设已全面铺开,稳步推进,华商们意识到,更大的商机来了。

  源源不断的中国商品漂洋过海,正在通过比雷埃夫斯港进入希腊。早年间,这个希腊第一大港口、地中海第二大港口还属于国有,但是两年前,通过多数股权的收购,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接管港口,比雷埃夫斯港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关键节点。詹淼欣喜地感觉,这为中希两国的贸易带来了新一轮机遇,“比雷埃夫斯港在覆盖整个中东欧地理方面占到很重要的位置,有直通中东欧的快线,已经开通了好几个国家。希腊有可能变成整个中东欧贸易的中转地,所以现在华商就开始帮着整个欧洲做物流。”

希腊华侨华人总会执行会长詹淼(右)介绍当地华商经营概况

  詹淼算了一笔账,在希腊华商的“1.0时代”,从事服贸生意的利润很薄,仅在10%左右;但在如今的“2.0时代”,布局百货行业,一些产品的利润已经比较可观,可以达到50%甚至100%;而在接下来的“3.0时代”,代理国内的集装箱业务,1个集装箱的利润就是1000-2000美金。“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希两国的经贸合作,还会迸发怎样的力量,詹淼心中一直在畅想。

  刚刚过去的2017年,恰逢中希建交45周年;而今年又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之际,希腊《中希时报》总编辑汪鹏观察,两国合作共赢的空间越来越大。“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等希腊经济能有复苏的迹象,然后再趁着‘一带一路’的春风,无论是希腊这个国家也好,还是我们在希腊的华商也好,发展前景都是非常光明的。”汪鹏说。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