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D”卫星 进一步提升气象预报精度

2017-11-15 07:1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1月1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时间今天(15日)凌晨2点3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的第四颗卫星,也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16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同时此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4次飞行。

  风云三号卫星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已分别于2008年、2010年和2013年成功发射了风云三号A星、B星和C星三颗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509所气象环境总体室主任杨勇说,D星将和其他三颗卫星共同组网观测,进一步提高大气探测精度,增强温室气体监测、空间环境综合探测和气象遥感探测能力,促进气象卫星综合应用水平的提升,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重要支撑。

  杨勇透露:“D星发射之后将和风云三号的A星、B星、C星,四星组网,在全球数值天气预报中数据更新时效可以由发射前的6小时提升到4小时,90%以上的数据更新时效甚至可以提升到2小时以内,国家气象预报精度也会进一步提升。获取全球的温湿廓线,以及云辐射等气象参数,为国家的数值天气预报服务。第二个应用目的是为短期的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提供信息服务。第三个应用目的是监测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第四个则是获取空间环境的监测数据来提高国家空间天气的监测预警业务。”

  此外,风云三号D星将进一步加强对大气定量探测和气候变化监测,结果可用于全球的气候变化监测和评估。同时还能对气溶胶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更有效的监测,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增强我国在全球碳排放等问题上的话语权。

  杨勇表示,风云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气象卫星等高技术领域的差距。与此同时,风云系列卫星还为国外用户提供卫星数据共享服务。据了解,目前接收和应用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0余个,“因为气象卫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在用的,全世界有几百个用户,各个国家都有,欧洲在用,美国也在用。”

  众所周知,气象卫星“观天象、知冷暖”,是气象预报的得力帮手。然而受降雨、云盖、大雾等影响,气象卫星上一些可见光、红外谱段遥感仪器的探测效果会打“折扣”,而风云三号D星搭载的微波成像仪能“不畏浮云”,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对全球液水路径、水汽含量、地表发射率和地表温度等大气参数进行监测。

  据了解,我国气象卫星统一以“风云”命名,其中以单数命名的风云一号、风云三号是极轨气象卫星,好比飞跃极地和赤道上空的巡逻员,进行全球巡视观测;以双数命名的风云二号、风云四号是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好比固定岗哨,在中国上空定点“凝视”,能对局部地区进行高频次的观测。

  风云三号D星还搭载了红外高光谱大气垂直探测仪,这台仪器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探测技术,可以提高大气温度和大气湿度廓线反演精度1倍以上,极大提升对我国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支撑能力,并将天气预报的有效时效延长2-3天。

  目前,世界上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只有美国、欧洲和中国。国家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表示,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与美国、欧洲气象卫星三足鼎立,目前东半球的气象预报主要靠我国的气象卫星提供相关资料。

  下一步,在我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场发展规划中,将于2018-2021年前后陆续发射四颗风云三号卫星。到时,各气象卫星将实现功能互补,相互配合,组网形成完整的低轨气象卫星业务综合观测能力,实现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探测、风场精确探测、全球高精度的降水测量以及太阳和空间环境综合探测能力等六大主要能力。

编辑: 张潇祎
关键词: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