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全面实现小康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17-10-06 08:1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林芝10月6日消息(记者申玉彪 于子月 德庆白珍)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1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西藏林芝市八一镇巴吉村,到村民格桑旺久家做客,亲切地与他握手交谈,嘱咐他要加强民族团结,努力致富。几年来,巴吉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格桑旺久作为民族团结先进代表再次受到总书记的接见。一位普通的藏族群众,与总书记两次握手,格桑旺久说他终生难忘。他现在最想告诉总书记的是巴吉村几年来的致富之路。近几年巴吉村走出了一条怎样的致富之路?村民的生活又得到了哪些改善?

  初秋时节,清脆的铃声唤醒了西藏东南部的土地。牛马踱步的身影伴着铃声走过家家户户,走向林芝市巴吉村一个质朴的清晨。

  村民格桑旺久一大早走出房门,便看到自家院里飘扬的国旗。6年前的一个早晨,院子里来过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客人就着奶渣和酥油茶,嘘寒问暖,时而了解他的生活困难,时而鼓励他和村里的汉族伙伴合作,共同致富。

  格桑旺久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总书记尝了尝奶酪,然后进来坐到这边,我坐那边。总书记问到你的家里有几个人?现在收入怎么样?有困难吗?我说现在党的政策好,过的日子好。”

  习近平嘱咐格桑旺久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党的“十八大”后,格桑旺久成立了一个“运输队”,把村里的汽车和工程机械集合起来,和村民一起跑运输,力争不让一户收入“掉队”。

格桑旺久

  格桑旺久给他的老板打电话,并询问他什么时候过来。老板对他说下午2点过去,到时候可以给他打个总单,把钱打在他们的卡上。格桑旺久告诉记者说,“平时联系的汉族朋友20多个,八一汉族老板多得很。他们都要打交道,非常熟悉嘛。现在跑运输一年收入能达到15万到20多万。三年的时间里收入等变化都很大,想对总书记说说我们整个老百姓的发展。”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格桑旺久说,这句话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这年9月,作为13名全国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之一,格桑旺久来到了北京,再次见到了习近平。让他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总书记一见面便叫出了他的名字。“总书记见到我说,你是林芝的格桑旺久?当时高兴得不得了。心里也激动。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总书记说的,我们56个民族不能离开,汉族藏族不能离开,大家一起富裕。”

  “56个民族不能离开,大家一起富裕。”和格桑旺久一样,今年53岁的巴吉村支部书记米玛同样记着总书记的嘱托。“我们搞产业离不开汉族同志,他们有技术,有工作的经验。所以我们巴吉村两个企业里有30多个汉族员工。合作以后真的不一样了,好多都学会了。从那里开始,到现在我们没离开过,两个民族的关系搞得越来越好。如果总书记没教我们,还是各干各的了。”

  如今,巴吉村已经成为西藏民族团结的缩影。全村固定资产实现1亿7千多万元,村人均纯收入也从当初的9000元实现20000多元。

巴吉村10岁的普布拉旺

  今年7月,巴吉村10岁的普布拉旺写了篇作文,题目叫《我和远方的客人》。文章写到:在我幼年的模糊记忆里,见过“内地来的尊贵客人”——习近平爷爷,几年来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公路变得更加宽了,绿化带上种上花花草草,看起来和城里的一样漂亮……”普布拉旺说,他现在更能理解习爷爷的话了。他还说:“习爷爷您还记得我吗?我现在长大了正在努力学习,将来要为家乡做贡献。我们很想念您,祝您身体健康,扎西德勒。”

巴吉村普布拉旺的家

  巴吉村的一位百姓对记者说:“巴吉村里面都有,汉族有,康巴有,青海的有,珞巴有,民族全在这里,都是团结的。”还有一位村民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感谢习近平总书记,现在西藏人民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西藏人民幸福的生活。”

  习近平: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让广大各族的人民群众及时地、尽早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

编辑: 杨璇铄
关键词: 砥砺奋进的五年;总书记;嘱托;小康;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