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国功夫]咏春拳

2017-07-04 07:49: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武术,是中国“国术”,既讲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既追求动静结合,也追求内外兼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印记。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功夫繁衍流变,派系林立,拳种纷显。

  在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里,中国功夫混杂着民族情绪和电影特技,许多武侠人物被一步步推向“神坛”。实际上,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传统武术逐渐失去了其实战意义,很多流派和技法面临失传。现实的武林究竟什么样?中国功夫路在何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特别策划《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国功夫》,探寻传统武术的门道、精神、传承和发展。

拳师姚忠强带学员练习 记者官文清 摄

  央广网佛山7月4日消息(记者刘飞 佛山台记者冯家殷)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招式多变、运用灵活,擅发寸劲,以快著称,一代宗师叶问让原本秘而不传的咏春拳,开宗立派,成为一系名拳。

  青出于蓝。李小龙师从叶问,又融合各家所长,发展出截拳道,开创功夫电影之先河,一路打进好莱坞。

  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成名于佛山。上世纪初,阮奇山、姚才、叶问,并称佛山“咏春三雄”,名重一时。姚忠强是姚才之孙。承袭姚氏詠春,蛇形手最为出名。姚忠强介绍,他们是刚柔并济,以柔为主。

  看似绵软,实则拳快而防守紧密。姚忠强说,詠春外表看起来软手软脚的,它里面很带内劲,“如果你力气大,我不能力气大对你。比如,这个人脾气大,不跟他顶,化解掉。顺势而为,柔软一点。这是练拳的境界,也是做人的道理。”

  在佛山,咏春拳已发展出几个宗支门派,各派用的“yong”字并不相同,有永远的永,口字旁的咏,言字旁的詠。据佛山武术协会统计,当地现有咏春拳馆100多家。但是,在佛山,采访咏春,姚忠强却是联络到的著名拳师中唯一肯说话的。沉默源自2013年一场在全国媒体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内讧”事件。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咏春拳”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佛山咏春的申遗之路却并不顺畅,在佛山武术协会会长刘永峰心里,这对佛山来说是莫大的遗憾,“我们一直和政府推荐的是以集体形式。如果觉得只有一个‘yong’字,其他那些全部不是正宗的,没有必要。文化不是谁正不正宗,而是谁现在发展得好,传承得好。”

姚忠强(左一)与徒弟演示黐手 记者官文清 摄

  历史上,咏春拳从来不是一个职业,理解成“强身健体”的业余爱好可能更恰当。姚忠强的职业身份是酒店采购员,5岁开始练拳的他,2002年38岁时跟兄弟一起成立了一家詠春拳馆,面向社会招收学员。

  佛山禅城区临近南海的一处老房子,到了周五傍晚,一层的卷帘门拉起,姚忠强从酒店采购员变身为姚氏詠春拳馆执行馆长。

  咏春拳的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只一套小念头,姚忠强就练了5年。他说,当年父亲要求他的习法,他已经不能用来要求徒弟了。“父亲说打好基础,詠春拳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将来你去传承给徒弟。满满的一碗清水,一碗一碗地倒下去,倒到最后一碗,你说会不会满?不能满。所以要我们几兄弟多下苦功。现在练5年的徒弟已经毕业很久了。”

  “左手、右手。一、二、三,马步做好……”带着一名7、8岁的学员,姚忠强放慢动作,打了几遍新教的套路。小学员有时会分不清左右,练拳时,细胳膊一下下打向木桩,像是不怕疼,休息间隙要抓紧打手机游戏。

  姚氏詠春以快著称,但这速度,如今却有些赶不上现代生活的节奏。拳馆的管理方式和健身房类似,短则花一千块钱学一个月,长则掏八万块钱成为终身学员,练习时间不再以“年”计数,每周投入的时间限于周末两个晚上。

  作为佛山武术协会的会长,刘永峰建议咏春拳师套路的设计、传承的方式要顺应时代,有所创新,“现在大家的时间都很紧,我们让他编一套比较适合现代人的。有些传承人的家人不愿意再学习了,所以我们这边学校建立了传习所,让学生和师父学。”

詠春拳馆学员练习,拳师姚忠强教授小学员 记者官文清 摄

  如今,咏春拳已纳入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在刘永峰看来,核心都是为了传承,“段位制是把它标准化,有要求完成的动作和技术。原来各个门派跟师父学习都是口传身授。他们的东西有点害怕拿出来。但是我们和他讲,拳术要推广发展好,后来大家都愿意把核心的动作拿出来。”

  去年,姚忠强入选佛山第四批市级非遗传人,拳馆也成为保护传承基地。他特意将口授的“姚氏詠春秘笈”写好、装裱,挂在拳馆内。

  姚氏詠春拳秘笈:姚氏詠春誉万家,摊绑扣伏与擒拿,来留去送甩手冲,柔刚并济重腰马……

  出于谨慎,姚忠强已5年没收过入室弟子。他说,从爷爷那辈开始,就不把当拳师、教詠春当作营生,只为传承。“我们这个馆不知道何时拆。我真的租不起天价的房子。现在很多拳馆都是‘你到公园的第二棵树等我’,这就麻烦了,我们要有生存的地方。”

编辑: 杨璇铄
关键词: 咏春拳;中国功夫;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