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们的两会]对话陈静瑜:一位代表的“肺腑之言”

2017-03-13 08:0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记者郭静 李楠 杨守华 许睿)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他叫陈静瑜,是我国著名的肺移植专家。今年两会期间,他利用会议间隙,辗转于驻地和医院之间,为患者施行肺移植手术。中国之声在众多媒体中率先报道“他为第一位患者施行手术”的那段视频,获千万网友点赞。也正是他,力推我国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建立。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肺移植专家陈静瑜

  到北京开会,未进会场,先进手术室——有人点赞他是“医者仁心”;也有人质疑,这难道不影响履职?他会如何回应?

  “每天能睡到5个小时就不错了。”采访陈静瑜是在小组会的间隙,他的时间以分秒计算。

  在北京的这些天,他要开会,还要做手术。中日友好医院三位等待肺移植的患者,因为他的到来,而迎来了生的希望。

  陈静瑜介绍说:“3号做手术的那个病人,目前恢复得很不错,下地走路,呼吸机已经摘掉,能够享受自由呼吸了。第二位病人目前恢复不是很顺利,还在ICU治疗中。7号的那个病人也很好,7号做的手术,8号就脱离呼吸机。”

  接受完记者采访后,陈静瑜也将马不停蹄地赶往医院,了解一下病人的情况。

  在器官移植中,肺移植的难度排在榜首,它的手术成功率比肝脏、肾和心脏等器官移植都要低。而陈静瑜,被称作“中国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在提到我国肺移植专业医生短缺时曾有一个说法,说我国“七成肺移植手术靠一个医生做”——这里所说的一个医生,就是指陈静瑜。

  有的人会问他“您到北京来做的这几台手术,难道中日友好医院就没有医生能做,一定要您去做吗?”对此,陈静瑜回应说,我国目前肺移植发展不平衡,很多大城市的肺移植技术都不成熟,北京一年大概做不到十例手术。

  但是据了解,陈静瑜的团队去年一年就做了136例。“我们有过一天24小时之内完成6台肺移植的记录。”陈静瑜告诉记者。

  陈静瑜1963年出生,毕业于苏州医学院。2002年,他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肺移植治疗肺气肿,从此,开创了我国肺移植工作的新局面。

  也有网友评论说“您是到北京来做手术,顺道开了个会”,对此,陈静瑜说:“主要还是来人大履职,但有病人在边上,通过你能够救他,作为医生也是应该的。我根本就没想到会来做这个肺移植手术,但这个病人在中日友好医院已经住了3个月,刚好我2号到,跟我说了这个情况,我想不做肯定没希望。碰巧的是,刚好当时湖南浏阳医院有个脑死亡爱心器官捐献,所以就临时决定派我的团队去取了爱心捐献肺源,从长沙机场送到首都北京。我跟中日友好医院的团队一起合作,完成了这台双肺移植手术。”

  陈静瑜此次在北京做的前两例肺移植手术,肺源供体分别来自湖南浏阳和云南昆明。陈静瑜说,手术进行得如此顺利,和我国已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密切相关。而这个绿色通道的建立,正有赖于2015年陈静瑜在两会上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相关建议,这个建议去年5月成为现实。

  即使忙得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陈静瑜还是每天坚持更新一条微博。作为人大代表,陈静瑜也屡屡通过这个名为“陈静瑜肺腑之言”的微博,搜集民意,为民代言。

  说到尘肺病,还要说起2012年的一条微博。当时大爱清尘在微博中称要寻找一个人大代表来为尘肺病人呼吁。陈静瑜就@了他,说自己愿意。“我是一个医生。今年的两个建议,一个跟尘肺病人有关系,二是推动脑死亡立法。脑死亡立法更多的意义在于减少无谓的医疗资源浪费,所以迫在眉睫。”

  记者注意到,陈静瑜很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在微博上等自媒体搜集呼声和民意;二是注重在人大这样一个最高权力机关去发声。

  陈静瑜说:“接下来,我想通过自己的微博,进行脑死亡立法的讨论。每一例脑死亡器官捐献,我都在微博上发出来。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告诉大家,你的亲人的生命、器官将在受者体内得到生命的延续。”

  陈静瑜把自己的时间排得很满,他要开会,做手术,接受记者采访……3月6号晚上,他出席了一个重要活动:他所在的无锡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签订协议,成立医联体紧密合作,他出任中日友好医院新成立的肺移植中心副主任并兼任中心下设的肺移植科主任。

  3月8号,他在自己的微博里说:“在京期间如果有呼吸衰竭病人要找我,可以和我私信预约,在京期间人大休会一天,我有时间集中看一下。”

  11号下午,他又在微博里预告:“3月13日周一晩上我在中日友好医院举办讲座,内容是‘我国肺移植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欢迎媒体关注、现场采访,也欢迎病友家属旁听、现场咨询,我争取下午6点前到。”

  两会期间,小组讨论间隙,他还不失时机的手把手教同团、同驻地的代表,和前来采访的记者,如何通过手机,“一键登记”,志愿加入无偿捐献器官的行列。陈静瑜,似乎全身心都倾注到肺移植手术和相关的器官捐献工作里。

  他喜欢跑步和篆刻,他认为跑步给了他耐力和毅力,而篆刻给了他一双外科医生的巧手和追求完美的习惯。

  “有没有觉得您的建议可能有些超前,不是所有百姓都能够想通?”陈静瑜说:“我希望在微博上进行一个讨论,我觉得老百姓应该会认可的。一个脑死亡病人能够救到7个人,一个心、两个肺、一个肝、两个肾,5个人能够活,再加上两个角膜,重见光明。而因为你的处理耽误了这个进程,你说受损失的最终是谁?还是普通老百姓。”

  为什么这么急切的要做这种呼吁呢?陈静瑜回答说,因为很多情况下,家属愿意捐献,但就是因为这个程序,很多次都没完成,觉得非常痛心。

编辑: 朱琪
关键词: 陈静瑜;肺移植;器官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