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央广网

[我们骑车吧]自行车:我为什么不骑

2016-10-11 07:29: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记者杜希萌)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88年的10月26日,早上7点15分,是上班的时候,自行车就不断的增加,从桥上一直挤挤挤就挤到了桥下。”就在这一天,摄影记者周晓辉留下了自己人生中最值得称道的一张照片——《上班时间的交通》。

  黑白的影像真实再现了那个专属于“自行车时代”的拥堵,数不清的人推着车快速走过海珠桥,小蝌蚪般密密麻麻。当时,广州一共有206万辆自行车,早高峰时段,海珠桥上每小时都能通过超过8万辆。

  多到什么程度呢?周晓辉回忆称:“非机动车道都挤满了,像潮水一样把人行道都给占满了。交警只能把不断涌上桥的自行车分批放行。自行车把机动车包围了。我还在想,什么时候汽车也能把自行车反包围呢。”

  社会的飞速发展让周晓辉的想象成为了现实,并没有等多久。

  1998年,他重新站在这个位置,镜头里,摩托车已经成为了桥上的主力军。又过了十年,小汽车取代摩托车,成了路上的“主人”。自行车少了,曾经怎么也挤不下的自行车道在不少道路上没了踪影。“当是自行车最兴旺的时候,(广州)自行车道的面积是超过机动车的。海珠桥当时加建了一段两边的引桥,完全就是自行车道。当时都是有栏杆隔起来的。后来这些都拆掉了,因为车没有那么多了。”

  在几乎所有城市里,属于自行车的空间被快速挤占了。2014年,无动力自行车占整个上海交通体系的份额只有8%左右。而北京,有统计显示,自行车出行的比例更是由1986年的62%压缩到15%以下。

  自行车,为什么不骑了呢?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表示,自行车出行的需求正在被整个社会系统忽视,当骑行者成为拥堵道路上的“非主流”,权益也随之被边缘化了。“汽车在非常强势的发展。自行车道都是被机动车,停车占用的。而且现在(城市)大动脉的路特别特别多,自行车通过是有困难的。”

  市民老马抱怨,不敢骑,是因为不知往哪停。以前会向你收两角钱的看车人如今已经变成了路边停车位的收费者,自行车只能稀稀拉拉放在人行道上,爱惜些的车主会把车牢牢固定在花坛护栏或是电线杆上,大大的锁头透露着无奈。“稍微好点的车,你骑着感觉挺好,但往哪放都是负担,没人给你看着啊。”

  不少曾经自行车坚决的拥趸,如今也打了退堂鼓。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段进宇觉得,道路资源有限,自行车只得让路,这是时代的“优胜劣汰”。“这个事情说说都很容易,道路资源只有这么大,如果需要让自行车通行方便,那可能就是要赶小汽车了。即便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可能也是觉得开车更好的。这个很难否认。”

  没了“路权”,自行车从便捷变成不便。如今,随着自行车被赋予了时尚、健身、环保的新内涵,更多年轻人又开始上路骑行。面临公众的新选择,“路权”要不要还给自行车?

  绿色出行组织“拜客”近三年每到无车日都会征集志愿者重走海珠桥,重温18年前自行车的熙熙攘攘。机构总干事陈嘉俊说,只要明白“自行车并非在于其他交通方式PK”,就能确定“城市需要自行车”这个答案:“某种意义上,自行车是补充和优化其他的交通工具。要公共交通的价值最大化,必然需要通过优化自行车还有步行交通的微循环的系统来配合。通过优化或者提升自行车交通的品质和出行环境,会让有更多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

  事实上,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提升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方便性和吸引力。但遗憾的是,公众对此感受并不明显。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认为,倡导绿色出行不能只是“提在嘴上,写在纸上”。

  陈小鸿表示,自行车不仅仅要有路权,而且要有严格的独立路权。在规划设计之初一直到使用管理上,如何能够把通行空间固化下来。如果不是划线而是做机非隔离带,被保障的机会就大一些。在通行管理上,要有明确的规则。最简单的例子,谁有权利来划停车格,调整要有什么样的程序,要有明确的规定。

  对汽车拥堵有着切肤之痛的大城市,已经向自行车伸出了橄榄枝。上海的目标是“在2020年成为慢行交通高品质的城市”,陈小鸿评估,想“慢”下来可能需要有隔离的自行车道达到七成以上。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金融街今年正在打造自行车出行示范区域,29条重点街道清理道内停车位,增加机非隔离带,11月前将会完成34公里的道路改良。自行车,让更多的人想骑、能骑、骑得放心。

  改变虽不多,但已经是陈嘉俊和不少人期待的拐点。他说,并不是留恋那个曾经的“自行车王国”,但独属于单车出行的惬意却值得重拾与回味。“人们期待的自行车文化是生活化的,我们可以骑车看到城市的风景。让它回归城市,不仅仅是在缓解拥堵,它还有很多元的价值。如果开车的人愿意停下来礼让自行车的时候,城市整体的出行的心态就会有变化了。”

  曾经在八十年代为自行车留下最辉煌影像的摄影家周晓辉有个新计划,要在三十年后的2018年,再拍海珠桥。“年青一代对于自行车的感觉好像又强烈起来了了。还有两年,自行车,我觉得会比08年增多。其实它尽管有兴衰,但自行车从来都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始终贴得很近。”

编辑:高杨

关键词:自行车;摩拜单车;出行

说两句

相关阅读

[我们骑车吧]自行车:前世今生

我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曾是姑娘小伙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后随着城市化发展、汽车大潮冲击,自行车曾一度没落。而今,自行车再度复兴,性能更优化、选择更多元,一跃成为时尚与环保的代名词。半个多世纪来,从兴到衰、再到复兴,自行车不仅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符号,更展现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变化。 未来自行车能否由“潮流”变成“主流”?自行车如何能在汽车拥堵中“杀”出条路,获得基本“路权”?大规模发展自行车,国内相关产业发展还需要哪些扶持?中国之声从今天起推出特别策划《我们骑车吧》,请看第一篇《自行车:前世今生》。

2016-10-10 07:23:00

2016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首站比赛在天津武清鸣枪开赛

2016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揭幕战昨(9日)天在天津市武清区行政中心前广场鸣枪开赛。来自五大洲、17个国家的22支顶尖车队同场竞技,为广大观众和体育爱好者献上了一场高水平体育盛会。最终,经过两个多小时紧张激烈的角逐,来自意大利安德罗尼洲际职业队的BENFATTO Marco率先冲过终点,获得比赛的冠军并荣获黄色领骑衫和象征“冲刺王”的蓝色领骑衫。中国智美恒翔洲际队的王美银荣获象征“爬坡王”的圆点领骑衫。中国智美恒翔洲际队的马光通荣获象征“大中华最佳车手”的白色领骑衫。

2016-09-10 16:14:00

公共自行车站点漏电? 官方辟谣:有防漏电措施

近日,全国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部分城市内涝严重,一则“公共自行车车桩被淹区域可能漏电”的消息在网上引发关注。除了太原,北京、山东潍坊、河南安阳、河北邯郸等多地都出现此类谣言,“平安太原”、“交通北京”等多个官方微博也发布了辟谣公告。

2016-07-21 11:26: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