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央广网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书画无声怎言志

2016-07-01 07:36:00 来源:央广网

隋代画家展子虔的这幅《游春图》

  央广网北京7月1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古代建筑到古籍书画,从千年墓葬到玉石陶器,文物,凝结着历史风霜,也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脚步。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一些本该被珍藏的文物却无奈地被湮没、被破坏、被“涂改”。这是文物的遗憾,也是民族的遗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文物季》,透过文物保护现状,探寻如何让文物永生,让历史说话。

  “隋代画家展子虔的这幅《游春图》,从它问世到今天的1400年间,这幅轻薄脆弱的绢本画经历过多少次战火、水患和人祸,但它奇迹般地保全了下来,和所有幸存的古书画一起,证明着一个古老民族文明的传承……”故宫,书画馆,这里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跨越将近17个世纪,创作年代上起西晋,下至当代。每次有展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先生都会带着学生前来观看,边走边看边提问。

  王连起:黄道周叫什么?

  学生:黄石斋。

  王连起:他老婆叫什么?

  学生:他老婆?啊,不知道。

  王连起:他的字,很多都是他老婆代笔。有些小楷。叫蔡玉卿。

  学生:哦……

  与瓷器、青铜等器物相比,作为纯艺术的古书画,更能穿越时空、通达古人心意。但“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书画的保护也最难。

  在流传数量有限的作品中鉴别真伪、研究出处,是古书画传承保护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王连起先生至今还记得,他和老师——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是如何在山西太原一间不起眼的文物商店的地下室里发现了珍宝。

  王连起回忆:“他们就从地下室抱了一堆破烂,其中一个打开。我一看,诶呀,这个东西慢打,慢打,这个很重要。因为它中间撕了,卷的时候不同步,愣打就一直扯了。后来慢慢顺好了再打。当时很暗,拿到明处一看,很快就看到它的款了。我说,徐先生,王若水王渊来了。一看,特别高兴,元朝画家王渊,画花鸟的。”

图为桃竹锦鸡图轴

  《桃竹锦鸡图轴》是王渊为数极少的传世作品之一。经故宫修复后,这张穿越600多年、曾被堆在地下室的“破纸”,成了山西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披沙沥金、找出被埋没的珍宝,靠的是对千万幅作品艺术面貌的了如指掌。但,这谈何容易。已在首博工作几年的郭怀宇说,“背诵三千多张古画,仍连入门都不算。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说明清画家300人,字号表背下来。图像也是,把《写生珍禽》抠一只鸟,问这是哪一幅画。其实也很困难,你对这个画还是要读、要熟悉。书画全集大概30卷,每卷不到100张,3000多张。这只是算大概了解罢了。”

作古书画研究,需了解大量知识。唐寅一人有64种印章,图为其中部分印章。 

  仅仅熟悉历代作品的面貌,就已相当困难。但研究书画要下的功夫远不止于此。只看字画本身,忽视相关的历史学术知识,就很可能被技巧高超的赝品愚弄。

  曾被多次公开展览的宋代蔡京、胡舜臣所做的书画合璧卷《送郝玄明使秦》,从清初开始就屡见文献著录,经众多名家题跋,被视为珍品。然而,赫然高悬在题目中的一个“玄”字,却漏出赝品的马脚。

  王连起介绍:“都说这东西不错,其实画是假的。而且有个非常硬的证据,就是被送的人叫‘郝玄明’,这个‘玄’字,宋朝人是避这个讳的。你若知道这个讳例的话,那就能肯定这是假的了。”

  这样一个似乎明显的证据,却在数百年的考证中被忽略掉了。王连起说,是因为“玄”字的避讳并非源于宋代皇帝的姓名,而是源于宋真宗的一个梦。在浩瀚的史料中,关于某个皇帝一个梦的记载,又只有寥寥几行,很难被注意到。

王连起先生给记者何源讲解

  王连起解释:“宋代的皇帝里面没有叫‘玄’字的。是到了宋真宗,皇上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神仙,说我是你的始祖,我叫‘玄郎’。他梦醒了,诏书颁布天下,要避‘玄’字和‘郎’字讳。做梦的时间呢,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十月七号。所以,生在这之后的人名字里不可能有‘玄’字。这个跟历史有关,所以你要读书。”

  读书二字说来轻巧,实践起来,却要消磨一生的时光。正所谓“七略四库,汗牛塞屋”,中国古籍卷帙浩繁,谁也不知道解开某个千年谜团的钥匙,会藏在哪一册尘封的古卷之中。

聂老先生书柜一角,为方便查阅,在书脊上做了标注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聂崇正老先生的书桌里,藏着许多写满字的小卡片,其中很多是从清朝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里翻出来,一笔一笔抄上去的。也正是这些记录,让不少内廷工笔画出了山。

  聂崇正说:“咦,看到这幅画,我在档案里也见过啊。里面写着,皇帝什么时候命令哪几个画家画一幅什么画,这幅画要挂在什么地方。现在,这画就在我们库房里搁着,一看内容就对上了。那画上可能没有哪年画的,可是档案里写的清楚。”

图为雍正祭先农坛(局部)

  王连起先生感叹说,如今的年轻人,想要达到聂老先生的高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了,“社会节奏快了,现在学生连拿笔都不会拿了,过去用钢笔、圆珠笔,现在就直接从电脑上打作业了,这跟从小拿毛笔不一样。过去,除去背诗词、古文,连档案都得自己抄。这功力跟现在,当然不一样。说我差不多了,一般的、大名头的我都熟悉了,这都不容易了。”

  聂先生没有带徒弟,他说“自得其乐”。而事实上,时代转换,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花上一生的功夫,来换取这份冷清的事业了。

  郭怀宇感慨道:“本来学这个,还从事这个工作的很少。同届的搞古代书画几乎就没有,就一两个人。因为这困难啊,我要搞艺术管理、画廊经营、当代艺术,那非常容易、容易上手,而且这行业挣钱啊。”

 中国之声记者何源采访聂崇正先生

  如今,这样的文物鉴定节目火爆荧屏,一些文物鉴定专家也成了名人。王连起先生却说,他从不做文物的商业鉴定,作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他只给国家的文物做鉴定。因为,他不想书画鉴定只剩下“真的吗”、“值多少钱”这样两个问题。三十多年前,和先生徐邦达一起从云南省博物馆淘出北宋画坛巨匠郭熙和“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传世作品的经历,他还反复跟年轻人念起:“说还有些参考品,认为是假的。后来说啊呀,有郭熙!徐先生拿来一看,是真的!徐先生就很激动,说你们参考品还有多少,退机票,要把你们东西全看完再走!结果后来又发现一张黄公望。这都是过去认为假的,它就永远不见天日。”

编辑:姜萍

关键词:文化印记;文物;书画

说两句

相关阅读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文物季》之《书画无声怎言志》

与瓷器、青铜等器物相比,作为纯艺术的古书画,更能穿越时空、通达古人心意。但“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书画的保护也最难。在流传数量有限的作品中鉴别真伪、研究出处,是古书画传承保护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

2016-07-01 07:00:00

[文化印记]长虹飞渡今何在

从古代建筑到古籍书画,从千年墓葬到玉石陶器,文物,凝结着历史风霜,也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脚步。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一些本该被珍藏的文物却无奈地被湮没、被破坏、被“涂改”。这是文物的遗憾,也是民族的遗憾。

2016-06-30 07:30:00

[文化印记]墓冢流枫百世梦

从古代建筑到古籍书画,从千年墓葬到玉石陶器,文物,凝结着历史风霜,也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脚步。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一些本该被珍藏的文物却无奈地被湮没、被破坏、被涂改。这是文物的遗憾,也是民族的遗憾。

2016-06-29 07:27: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