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长虹飞渡今何在

2016-06-30 07:30:00来源:央广网

曾经,成都的水和桥  蒋蓝供图

  央广网成都6月30日消息(记者孙鲁晋 贾宜超)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古代建筑到古籍书画,从千年墓葬到玉石陶器,文物,凝结着历史风霜,也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脚步。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一些本该被珍藏的文物却无奈地被湮没、被破坏、被“涂改”。这是文物的遗憾,也是民族的遗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推出“文物”季,透过文物保护现状,探寻如何让文物永生,让历史说话。

 

  “成都古城风致妙,城外锦绣景物绕,武侯草堂且勿论,且听我数一数成都桥:一心桥,二仙桥,三洞桥,驷马桥,五桂桥,九眼桥,万福桥,万福桥头万福朝,曲锦桥,千年蜀锦桥下涤,青石桥,肥肠粉是老字号。”2012年2月25日,成都川剧院创作的现代谍战川剧《黎明十二桥》首次与观众见面,剧中成都市民耳熟能详的古桥名成了密码,主人公巧云通过数点古桥,机智巧妙地完成传递情报的任务。这一段“数桥”的唱词,掀起了成都市民的“数桥”热情,也让巧云的扮演者王玉梅对自己生活了30年的城市又亲近了几分。

川剧《黎明十二桥》剧照

  王玉梅说:“以前对什么十二桥烈士不太清楚,有的地方有的桥都没听说过。唱完这个以后,开到这个路段会出现这个旋律。”

  “锦江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像天星”这是诗人李白笔下的成都古城。古时的成都水网纵横,河流穿城过,四处见水塘,后经人工开凿又形成了府、南二河抱城的独特景观,百余座形态各异的桥横跨河上,水如细线桥似珍珠。水与桥串起了成都两千多年的城市记忆,也串起了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

1914年成都的九眼桥  蒋蓝供图

  九眼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曾经是成都的地标建筑之一,上世界90年代初府南河改造时拆除。长期从事成都民俗研究的作家蒋蓝说,随之而去的还有成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都人有一个特点,当时的油盐柴米蛋肉蔬菜,全是从下游的夹江、乐山、双流等地逆流而上送到成都。老百姓特别节约,每天挂一个筐子,直接到江边买家里所需的油盐柴米,甚至还有柴,就像买蔬菜一样买一小捆柴,买两斤米,然后回去,这个桥也成为当地人、外地人的水陆大码头。”

民国时期的成都水路  蒋蓝供图

  “桥南花为浣花好,桥北油油生春草”,成为人们对水城的无尽思念。在成都作家孙建军的回忆里,家乡的桥下曾渔船穿行,然而年少离家,军旅生涯结束返乡之时却再也不见河边杨柳依依、河畔孩童嬉戏。

  孙建军回忆说:“我们从小在成都,从城里就能看到打渔船,比如府河南河上面有打渔的船。很多古迹在近三四十年都被毁坏了。人的乡愁啊,你就找不到归宿了,一座桥消失了有种找不到家的感觉。桥和河都消失的时候,我感觉我不是这的人了。”

旧时万里桥码头的所在地  记者孙鲁晋 摄

  “万里桥西一草堂”,诗人杜甫曾这样介绍自己的家。如今,老南门大桥所在地,就是古桥万里桥原址。相传,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万里桥由此得名。

  成都的每座桥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传说,司马相如立誓“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的“驷马桥”、刘备下马洗尘的“洗面桥”、麻婆豆腐的发祥地“万福桥”等等。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如今大多古桥已空留其名,只留下以桥命名的四五十条街道。

以前的驷马桥,只剩街道名  记者孙鲁晋 摄

  蒋蓝说:“印象里,成都至少在绕城高速内没有一座古桥梁了,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名字可能都在,但原汁原味的古桥梁可能一座都没有了。”

  根据统计,清末时,成都全城有桥近200座,既有拱桥,也有平桥;既有石桥、也有木桥。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成都的古桥依稀尚存。而如今,真正意义上的古桥在成都已经没有了。

万里桥已经不在了  记者孙鲁晋 摄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沈中伟一直非常关注成都的古桥,在他看来,轰轰烈的城市化进程下,古桥保护压力巨大。“城市化也好,现代化也好,它有无穷的力量,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怎么对桥梁特别是古桥进行保护的确也是非常大的压力。”

  下个月,沈中伟将带领课题组前往贵州省福泉市,那里曾是交大旧址,这次的课题任务是探讨当地明清时期留下的130余座古桥的保护问题。他说,保护古桥就是保护遗产。历史遗产对今天来说就是基础,对明天来说就是发展最重要的前提。越有文化根基,我们发展的真正文明的水准可能就比光在物质方面提升高出很大一个层次。

以前的九眼桥所在地盖起了新桥  记者孙鲁晋 摄

  王玉梅说,接下来,“数桥”的唱段将编入川剧进校园的曲目,让更多喜爱传统川剧的小朋友借此了解自己的家乡成都。

编辑: 朱琪
关键词: 文化印记;成都;古桥;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