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央广网

[特别策划]孙家栋:寄豪情 问苍穹

2016-06-16 07:33: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6日消息(记者冯会玲 张棉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场强势奔袭的时代,先生们还需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行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孙家栋的题词

  孙家栋,1929年生于辽宁瓦房店市,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先后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小行星第148081号被命名为孙家栋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次,87岁的孙家栋都亲自参与。一回回坐在发射场,总还是像第一次一样,心脏砰砰跳的声音都能清晰地听见。

  孙家栋回忆说:“有一次天气不好,又打雷又下雨。最后逼着搞气象的人:你无论如何给我讲清楚,5分钟以后到底这片云彩过没过去。最后就抓住这个窗口,火箭发射出去以后,几分钟的工夫,地面的电全部都停了,你说那是一个什么心情?”

1951年孙家栋留学苏联前夕,时任空军俄文翻译 图片来自《定位》2012年第5期

  1958年,孙家栋在前苏联学习了7年飞机发动机专业,带着亮闪闪的金质奖章回国,却从事了长达9年的导弹研制。之后又被钱学森先生亲自点将,在要资料没资料、要经验没经验、要专家没专家的窘境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卫星。

  难到什么程度呢?孙家栋说:“第一、不知道这个事怎么干;第二、大家都没干过;第三、你要干这件事情,要用的东西没有。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什么东西都没有。”

  1970年,孙家栋参与研制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那一年,他41岁。“那天公布了以后,我们坐车就往天安门跑,到天安门进不去了,已经人山人海了,都在庆祝。我不是搞文学的,形容不出来这些,哈哈……”

上世纪50年代,孙家栋留学苏联期间在学院实验室做试验 图片来自《定位》2012年第五期

  半个世纪的航天路,有起也有伏。每一次都如履薄冰,一夜夜辗转反侧,一遍遍回想每一个环节,但有时失败仍猝不及防。

  孙家栋说:“每次发射,没有一个人敢说这次发射是绝对绝对成功的。投资要十个亿,初期干的时候一个型号干十年,干的人加起来又有十万人,这么大件事,最后按按钮的时候掉链子了,你能受得了吗?尤其是技术牵头的人。第一次,我们改进人家的导弹,上去21秒钟,就掉下来了。离你几百米掉下。脑袋里就没有一分一毫的想法,说我搞这个东西上去还会下来?那时候就傻眼了,就蒙了。尤其是你在大沙漠里面,发射点正好在西边那个位置,那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半边天都是红的。”

  那幅场景深深刻在孙家栋心头,隔多少年想起,依然清晰如昨。冰天雪地,几百人在大沙漠里弯着腰一寸寸寻找碎片,有人忍不住一边捡一边抹眼泪。连着几天,孙家栋和同事们几乎把那片沙子扒了一层,逐一检查,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一块小碎片一块小碎片对起来,最后发现真有意思,就是一根导线断了,剩一米多长,通过X光一照,里面是断的。正是遇到这样几次大的失败的情况,认识到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航天的一切。”

1958年4月,孙家栋(最上排中)与中国的22位同学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 图片来自《定位》2012年第五期

  中国航天系统第一位女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感慨:孙先生就像是后辈心中的“定海神针”。“火箭直接入轨,发射高轨道卫星,是全球北斗卫星多种方案中技术难度最高的,风险最大的,但又是效益最高的,最终由孙老总拍板。甚至80多岁的孙老总还爬上发射塔架,亲自检查,在关键性问题上孙老总决不放过。”

  但在现场遇到问题却事必躬亲、绝不含糊。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说,孙老的认真劲儿有时真是让人汗颜。“在发射场,由于工作不小心,发动机的口上边缘给碰了一下。想看发动机损坏的地方,结果老爷子直接就趴下去,毕竟当时也是快80岁的时候。”

工作中的孙家栋 图片来自《中国经济周刊》

  孙先生腰椎间盘突出很严重,离开拐杖,走路就是件不易的事。没人知道近80岁的孙家栋趴在地上看发动机还记不记得腰痛,更不会有人知道,近80岁还要担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工程”总设计师,这个选择,需要多大的魄力。

  嫦娥奔月,一朝梦圆是幸运,可,万一失败了呢?

  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信号传来,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大家欢呼,拥抱,振臂庆祝。那一刻,亿万观众通过电视屏幕看到了孙家栋,他默默转身,老泪纵横,低头掏出手绢,一遍遍擦泪。

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孙家栋说:“很激动的。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的发展,这种成就感确实一生都忘不了。所以有的人问我,你搞了这么多颗卫星,你感觉哪一颗卫星最激动。我跟他们说,这很难分,每一次有它难办的事情。”

  “总设计师”的头衔要承担多大压力,孙先生从不说;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他却一再告诉别人:我是替所有的航天人去领奖。“航天事业绝对是一个群体,这个东西不靠集体的成就,天时地利人和,没有这个绝对不行。”

  记者手记:

  孙家栋先生是一个特别爱笑的人,回忆当年从零开始画图纸的战战兢兢,他忍不住笑;想起发射某颗卫星前的深夜,同事因为焦虑过度想延迟发射,他也笑;放在他办公室橱柜里的照片,几乎都是他开怀大笑的模样。经历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考验,或许所有的得失与过往,在他心里,都可以付之一笑。

开怀大笑的孙家栋 记者冯会玲 摄

孙家栋接受记者冯会玲的采访 记者张棉棉 摄

  采访中孙家栋先生说了多次,可惜我不是作家,描述不出来卫星发射成功那一刻是有多幸福。多想告诉老人家,文字能描绘出万千种幸福滋味,只是他心里的星空与明月,又有几人能够写透?

编辑:朱琪

关键词:先生;孙家栋;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

说两句

相关阅读

链家违规发布自住房出售信息 北京市住建委称已立案调查

近日金隅汇星苑的一套自住房房源,却出现在了北京链家网站,价格还翻了一倍。对此,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消息称,该房属于自住型商品房违规上市,链家公司违规发布自住房交易信息。北京市住建委已经约谈链家公司负责人,并且启动立案调查程序。

2016-06-16 07:33:00

张存浩:急国家之所急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

2016-06-15 07:48:00

乐黛云:采撷东西 和而不同

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行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2016-06-14 07:52: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