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且忆清泉石上流

2016-03-31 07:2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济南3月31日消息(记者何源 刘颖超 王成林)“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虞东海枯。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与孤。”

  趵突泉,天下第一名泉。在历代吟咏她的诗词歌赋中,以元代诗人赵孟頫的这首最为形象传神。只是,现代人难免疑惑,如此“云雾蒸润”、“波涛声震”的气势描写的真是趵突泉吗?因为,这些年和趵突泉绑在一起的高频词是“停喷”。

  

  王鸿福说:“现在看不见了,这个泉水是27.91米,今天是。过去他都把数据记本上。每天得看,不看心里就不得劲,家里人会习惯问,今天水到哪里了?”

  今年82岁的王鸿福,几乎在济南生活了一辈子。他念叨的数字,是每天报纸登出的趵突泉“水位线”。20多年前,趵突泉开始间歇停喷,1981年、1986年、1999年……最长的一次长达926天。27米,对于老济南人来说,是一条刺眼又痛心的红线。

  王鸿福感慨:“20年前,不单是不冒了,地下开始进去扫树叶子了,现在保泉保的还行。这个水,要是再下到27米,就一点都不能冒啦。”

  

  由于地下水系相连,这一条线所展示的,更是整个济南城泉水的枯荣。济南素以“泉城”盛誉闻名,城内曾经百泉争涌、“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王鸿福说,泉城护城河里的水过去都能喝。现在都不行了。家里有泉眼,里面的鱼儿来回跑。

  

  有几年时间,王鸿福就住在“曲水亭街”附近的小院里。在他的记忆里,“七十二名泉”、“珍珠泉、金线泉、豆芽泉”,都是能叫的上名字的;那些叫不上名字的,60年代护城河内的老城区里有2000多处,分散在泉城人家院子里、流过厨房、客厅。他的老邻居,卧室床下就有一口泉。而王鸿福本人,更在卧室墙根凿了个洞,引泉水沐浴。

  王鸿福说:“过去5、6道的这个水,都有鱼。我在这儿住的时候,穿个窟窿,我在里面洗澡。”

  

  曲水亭街的日落(记者何源摄)

  “清泉称人意,古巷烹茶香”。王鸿福说,过去讲究的人家,洗衣做饭用自家泉水,唯独喝的水,要靠“水夫”从东护城河、或者杜康泉等地取了水送来。交一个水牌,换一担子60斤水,月底结账。

  王鸿福说:“两个轱辘的,就拿上面弄个木桶子,从这个上面舀了水挂上,一家一户的送。”

  后来,有了自来水,送水的轱辘车逐渐消失了;大片的老院拆了,起了高楼,夹在其中的泉眼自然被吞噬掩埋,全城只剩下100多处。

  

  济南老街今昔对比(记者何源摄)

  再后来,为了保泉,济南人的饮用水逐渐由地下水换成了黄河水。如今济南人喝的水,是混杂了十分之一泉水的黄河水;但“戒不掉”泉水的老济南,仍会赶到为数不多的取水点,背一桶泉水回家。

取水者的特殊工具(记者何源摄)

  打水人说,摩托车来回40分钟打两桶水。这水泡茶特别好喝,没有漂白粉味儿。

骑摩托车来回40分钟,只为取这些泉水。(记者何源摄)

  半个多世纪之前,这片地下水系,供养了不到50万人口;如今,有超过700万人在此生活。济南市名泉保护办丁大尧说,这些年生活和工业用水激增、泉水补给区地表硬化,都是地下水位告急的原因。为了保住泉城的“泉”,他们提出了“增雨、置采、补源、控流、节水”的十字方针,苦苦保住了趵突泉12年没有停喷。

  丁大尧说,2000年以前,济南市公共管网用水都是地下水,现在已经控制10%以内;五个水库在重点渗透带放水补源。控制泉水的流量,比如说趵突泉,白天作为景观用水,夜间可以让它少流一点。

  趵突泉的停与喷成了整个国家关注的新闻,但徐家茂老人挂心的绝不止一条趵突泉水位线。今年已83岁的他,一生都在为保泉奔走。站在从西护城河去往大明湖的游船上,他告诉身旁的年轻人,“这大明湖里的每一滴水,原本都来自济南城里的泉”。泉水丰沛的年代,一个珍珠泉系足以填满大明湖。而如今,不仅引来了趵突泉,还不得不依靠周边水库“补源”。

记者何源听徐家茂老人讲述大明湖的变迁(记者王成林摄)

  徐家茂说,原来这都是荷花。建公园以前,水面70%都种水生物,荷花、芦苇、蒲菜。这是湖民种田的地方,就是土地。养虾、养鱼。

属于珍珠泉泉群的王府池子,现在依然吸引着很多游泳爱好者。(记者何源摄)

  半个世纪前,这片泉水湖就是周遭百姓耕作的田园。白莲藕、蒲菜、湖虾都是上佳食材;荷花梗、芦苇根也是能卖上好价钱的中药材。市井百姓在船上随手摘几个莲蓬就吃,文人贤达则偏爱“碧筒饮”——用荷叶盛上美酒、从荷茎末端吸着喝,感受“酒味杂莲香,香冷剩于水”的美妙。

如今已被清理成“一片大明”的大明湖(记者何源摄)

  如今,与趵突泉一样,大明湖也起了围墙、成了公园。拆掉的古城墙砖砌出了分明的湖水形状,挖深湖底、清出淤泥,最后一批湖民也被“收编”成了园林工人。

  徐家茂说,通过挖湖把湖面以水生植物为主,改变成一片大明了。为什么它不能种了?现在挖得2米多,种什么东西能长出来了?

  记者:您喜欢现在的大明湖吗?

  徐家茂:很难说,还应该说喜欢……那个时候是景致,但是它发展了。现在改成游览区了,不是以生产为主了,不一样了。

徐家茂老人沉默看着护城河水。(记者何源摄)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如今,似乎所有的零件都还散在,但交织在一起的那份景致,就只能留在老济南人的心里了。

采访结束后,记者何源写下的手记。

编辑: 高梦蝶
关键词: 大明湖;趵突泉;生态;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