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香溪河上的千年古音

2016-02-22 07:41:00来源:央广网

2011年4月四川绵阳,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评选活动,陈家珍老人将兴山民歌带到台前

  央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记者李鑫 李玲燕 凌姝)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声音,川流不息,记录着生活,承载着文明,反映着时代变迁。我们身边,有多少声音正在成为回忆?有哪些声音已是历史的回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这一季聚焦声音--为您打开我们的声音档案,一起去聆听穿越千年的荆楚古韵、吴越山歌,去感受震撼心灵的草原天籁,去寻找老成都巷子里一声声清脆的喊堂声,去回忆温暖一代人记忆的农村大喇叭。

  在湖北兴山县,群山之中香溪河水婉约而过。有一个古老的声音,它曾经唱出了王昭君出塞时的怨恨和忧伤,也曾经唱走了村民们生产劳动后的疲乏和劳累,至今这歌声依旧在荆楚大地回响。

  在王昭君的老家湖北兴山县,传说昭君出塞前,回乡探亲,在香溪河的小舟上,怀抱琵琶,弹了一曲《琵琶行》,唱了一首兴山民歌。

  一曲一歌,哀其何何。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王昭君是汉代兴山人,当地人肯定地说,王昭君小时候就是唱的这种歌。当时王昭君出塞,亲近的人都是非常少的,一直处于孤单、失落的状态。

  记者采访陈家珍。谈到兴山民歌,陈家珍老人有说不完的话,满满的兴奋

  香溪河水,静静流淌,美人落雁,空谷回音。如同很多民歌一样,兴山民歌几经沉淀、几经变迁,在某个角落里,悄悄诉说着曾经的时光。

  2011年4月10日,四川绵阳,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评选活动正在进行,兴山民歌终于登上大雅之堂。

  央视对此的评语是:对于民歌来说,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被称作是山歌婆婆的湖北兴山民歌传承人陈家珍,获得了本次唯一一个优秀传承人奖。

  时年74岁的陈家珍,把兴山民歌的原汁原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兴山民歌的发现与整理者王庆沅认定:这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民歌,是巴楚地区典型的发音,是几千年历史的传承:“这是巴人的一个典型的音乐,包括楚国,他们是一个音调体系的,从各个方面来说,它的历史,我给他定到3000多年,定到周朝是没问题的。”

  如同深埋的珍珠,历经风沙再次露出光芒,兴山民歌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李玉刚曾先后两次前往兴山采风,听陈家珍老人唱歌,并将其全部录下

  

  记者采访李玉刚,李玉刚说:陈家珍老人的歌声,非常好听,那是上天给予的声音

  2013年5月29日,青年艺术家李玉刚前往兴山,他要一探究竟。李玉刚有一个想法,把陈家珍老人唱的兴山民歌,融入到他正在制作的《昭君出塞》舞台剧中,还要让山歌成为舞台剧的第一首歌。为了挖掘王昭君家乡的音乐,李玉刚找到了陈家珍老师。

  在融洽的氛围里,陈家珍老人再度展开歌喉。陈家珍老人的歌声、神情和肢体语言,完美合一,叩击心灵。

  李玉刚发现,他找到了最重要的素材。穿越千年的历史,这把锁要打开,兴山民歌就是那把钥匙。2015年4月,北京保利剧院,舞台剧《昭君出塞》首演,开场的兴山民歌,带走了所有人的思绪。

  李玉刚说,演出的效果非常好,是原生态的感觉。听到来自兴山的、非常原始的声音响起的时候,很多观众潸然落泪。“因为它远比现代音乐更具有震撼和感染力。”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当年发现兴山民歌的王庆沅,已经79岁了,他担心陈家珍的歌声,如果没有适当的抢救和传承,将再次被历史的风沙掩埋:“你不好好的保护它,再有个50年、60年,就完了!难道说,我们能够让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要在我们的手上失传吗?那我们不是千古罪人!”

  
  兴山民歌的传承人们在高岚小学教学生们唱兴山民歌的代表作——五句子歌

  “宫”、“商”、“角”、“徵”、“羽”,中国音乐与书法绘画一样,讲究韵味,形散而神不散。兴山民歌的旋律,婉转迂回,是西方音乐不曾有的,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

  王庆沅说:“古董越老越值钱,现在世界上哪个地方还有这种体系的民歌?只有我们有,只有中华民族有,只保留到最后的、很小的一点范围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过去,稻田里的杂草,都是人工除去的。累了,就唱一首兴山民歌,你唱我也唱,兴山民歌就在这薅草锣鼓的小调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然而,工业文明不断冲击着这一切,薅草锣鼓消失了,唯一的传承人陈家珍也在一天天老去。兴山民歌,还有传承的机会么?

  在兴山县高岚小学,兴山民歌得到了传唱,陈家珍老人教的很起劲儿,兴趣班里的学生,越来越多。

编辑: 刘梦
关键词: 文化印记;声音季;千年古音;昭君出塞;李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