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讲古“双门底”

2016-01-12 07:3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广州1月12日消息(记者刘飞 郑澍)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说北京路,全国很多地方的人会说,我们这儿有。其中,最年轻的“北京路”,应该在三沙市永兴岛上。而比较有名气的,广州市的北京路算一个。它是广州市越秀区的步行街,是广州建城的基础核心之地,古时候的CBD。不过,早年间,这里叫做“双门底”大街。

  老街易名,不只是在广州,在1980年到2003年的北京旧城改造中,胡同地名消失近40%。城市发展,街巷名称如何保留?改变与传承,需要我们细细思量。

  讲古仔,讲古仔,旧时有个陈德贵,佢住喺双门底……

  朗朗童谣出自20世纪40年代广州某家商业电台的一则药品广告。里面叫陈德贵的人,就住在双门底大街。

  

  (从永汉路到汉民路)

  双门底曾处于老广州城的中轴线,市井繁华,商贾云集,被称为“岭南第一街”。这条街,梁伯和李伯从小走到大,只是如今,这里却很少再有人喊它“双门底”。

  梁伯李伯介绍,这条街叫过汉民路,叫永汉路多。“前面有永汉电影院就是用这条路起名的。以前叫双门底啦,你问我们老家伙就可以讲给你……”

  当年小童,今已耄耋。“双门底”的名字也几次更迭,从永清路,到永汉路,上世纪60年代正式叫做北京路。

  梁伯表示,这里就是双门底了,现在看不出来了。  

  梁伯记忆里寻不见的双门底偶尔还会在粤语讲古(说书)中听见些许。在《番禺县志》、《广东新语》这些史料和书籍中,年逾古稀的广州地方志专家龚伯洪辨认着“双门底”的轮廓。龚伯洪表示,刘隐是当岭南节度使,在岭南就是“一哥”。他在前面建了一个清海军楼。有两个门。到宋代的时候改建,就是更好看,更大,更辉煌,就叫双门了。到清代就叫拱北楼。两边就很多做生意的,所以那个街叫双门底了。底的意思是上面下面,双门的下面,广州都是这样叫,楼底(粤语)嘛。拱北楼有个石鼓都在那里,就是双门了。  

  时过境迁,日渐残旧的石鼓如今孤零零地站在北京路和西湖路的交汇处,作为拱北楼曾经存在的印记。

  “就这一栋,这个门口是282号,就是这间。好像没门牌了,这是280号,那是284号,应该就是282,整修过应该门牌拆掉了。”赖老介绍说。

  

  (驰名中外的陈李济)

  陈李济药厂的两位老师傅赖老和小志,同样也得从相邻商铺才能推测出老药厂蜡壳车间的旧址所在,当年药香是它的门牌,如今这里早已做起别的买卖。

  《广州城坊志》引清代文献记载:“双门底陈李济蜡丸药肆,肇自国初。”老师傅的回忆,也从小蜡壳开始。

  “一个做蜡壳的车间,就在这里做,做完以后拉到正厂那边去包装。踩着三轮车,上面用竹子做的蒸笼,放着很多做好的半成品蜡壳。车水马龙很多车。很多小朋友就偷那个蜡壳来玩。他踩个三轮车,别人在那里偷。”小志介绍说。

  药香褪去,药厂搬迁,厂房转作他用,两家洋快餐的招牌夺目。把目光从街面移开,后退、再后退、仰头,才见药厂招牌在建筑最顶部,老师傅说,这就像根,仍然留在双门底。

  赖老表示,他们搬出去以后,这里进行商业改造,他们厂提出的唯一要求留下这个标志,在这里。起码这个194号曾经是陈李济的旧厂,有这个标志。其他都面目全非了,完全看不出来了。

  楼不再、商家更替,而周边的兴旺未减。

  

  北京路上的铜壶滴漏

  1985年,这里兴建起30层高的大型百货商店,这条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商业街,开始了划时代的转型。店铺间交织着“咚咚”的音乐声和叫卖声,淹没了街角铜壶滴漏的潺潺。

  铜壶滴漏是我国古代测量时间的装置,根据水流速度,看木制浮箭被水升到哪个刻度来度量时间。双门底的这件铜壶滴漏直到上个世纪还在使用。在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眼里,这“潺潺”声只有“老广州”才懂得。

  彭嘉志表示,广州人有句话叫“有牌”,要等你很久——这个人有牌才能等到他。双门底以前有铜壶滴漏,但是到了时间,不是每家都有钟,就靠人去报时。当时有个职能是巡城马,他就举个大牌,骑着马在大街上跑,一路上人们看到巡城马的牌子大概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亥牌时分,就是这样看这个。报时的牌,就变成时间的代名词。

  朱海仁说,这里往南看就正对拱北楼。想象着,这是一个城门楼,然后有两个城门洞并排……

  

  (拱北楼遗址,双门底一名即来源于此)

  从事广州文物考古的朱海仁不是老广州,却更懂得双门底的珍贵。2002年,北京路开挖地面,发现了千年古道和拱北楼建筑遗址。

  千年古道部分遗址通过覆盖玻璃的方式,向公众展示,由唐朝到民国时期共11层路面。遗址立面,时代的更迭清晰可见:双门底大街、永清路、永汉路……一层叠一层。

  

  (北京路下面的宋元时期路面)

  朱海仁称,宋代的时候是砖铺地面。宋代的这个基子废弃了之后,到了明代的时候它又重建。在上面又垫了六七十公分的一层土,上面又铺石头地面。

  有人说,城市起源于街巷。但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路面上,匆匆穿行的人们越来越少在古道上停留,路口交通灯的提示音交替,催促行人快些走过。“双门底”渐渐隐于历史深处,或许有一天也将消失在记忆里。

  彭嘉志表示,在粤语里有个双门底卖猫(粤语重复),它的意思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它有个故事是说,当初有人在这里摆档卖字画,就画了只老虎,画得太不像了,没有老虎的威猛。有个小朋友走过,童言无忌,说好大一只猫。

编辑: 任芳
关键词: 文化印记;地名;双门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