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手暖良材木 心斫千古琴

2015-12-15 07:4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1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山水画卷徐徐拉开,几点琴音蓦然而起。一时间,聚集着九万观众的国家体育场沉静如空山幽谷。

  七根单弱的琴弦仿佛就能笼罩四野八荒,这就是古琴的魅力。而这张在奥运会上演奏的古琴,出自一位当代斫琴师之手,他叫王鹏,而这张琴是他2006年复制的唐代名琴“太古遗音”。

  一袭宽松的黑色布衣,一头飞扬张狂的华发。此刻,他正弯着腰给一张琴坯“上灰胎”。

王鹏 (图片来自网络)

  王鹏介绍称,它也是有节奏、有韵律的。你看这些多余的灰胎,最后再这么一通,其实跟音乐没什么区别。

  冬日阳光透过窗棂斜照在他身上。这单调的刷刷声,让人心生寂静。

  王鹏介绍称,灰胎的主要成分是大漆和鹿角霜。大漆是天然漆树,流出的汁液。鹿角霜是梅花鹿、马鹿、驯鹿等成熟脱落后的角。

灰胎的主要成分

  制作古琴被称为斫琴。斫,原始的意思是“刀劈斧砍”。

  古琴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直到今天,要得到一张好琴,却仍然须沿用古法。耗时最长的“上灰胎”,要反复涂抹二十遍。

  王鹏说,灰胎制作整体下来,接近一年了。灰胎存放还需要8个月左右的自然存放时间。整个下来周期需要2年时间,才能完成古琴的制作。

灰胎法

  斫琴的核心是斫木。刀斧把原木斫成坯料,再在坯料上凿刮,龙池、凤沼的深浅,头、颈、肩、腰的和谐,全靠手指的触摸来感受,全靠眼睛来度量。

  王鹏告诉记者,这块无法用机械化生产,只能用手工挖,要时刻感受木材的厚薄、材料的松软,来决定槽腹深度。如果力度太重就挖薄了,声音就会太空;如果没有到位,声音就会太实,不出声。

  王鹏先后修复了唐代名琴“九霄环佩”、宋代“龙吟虎啸”等百余张古代名琴。甚至还大胆地用“剖腹”法修复了清代名琴“养和琴”。这让古琴演奏家陈雷激深感“再遇知音”。

  陈雷激回忆道,当时那张琴年久失修,我告诉王鹏要怎么修随便。当我回来时,王鹏已经把琴破开了,修完后的确很不错。我觉得很好,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

槽腹法

  一张好琴,制作起来少则两三年,多则数十载,期间既有技艺的缓慢琢磨,也有灵感和智慧的灵光乍现,需要后来者穷尽一生去参透。正所谓良才易得、善斫难求。2003年,古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前,全国的斫琴师仅不足10人。就连毕业于中国首个古琴制造专业的王鹏,也曾有过迫于生计而转行去做木雕的迷茫。

  王鹏告诉记者,十年没有做古琴是因为生存问题。作为北漂一族,来北京民族乐器厂一个月挣70块钱,生活是很痛苦的。王鹏先做木雕、饰品解决生存问题,但他觉得一直不快乐,是因为没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气质代表的古琴,近年来也有了中兴的态势。但抚琴者有之、好琴者有之,斫琴者却越来越少。为了寻找斫琴传承人,王鹏煞费苦心,但他收徒条件的严苛早在业界闻名。

  王鹏说,他必须用两三年的时间来观察文化传承责任、审美高度。综合考察后,他才从中选择。他说他不怕当代人骂,就怕老祖宗骂,怕未来的人骂。

王鹏创办的钧天坊古琴基地

  记者来到王鹏创办的钧天坊古琴基地。王鹏一年能制作5、6张纯手工的古琴,而由他创办的工厂一年则能生产6、700张。与千篇一律的工业化无差别复制相比,他的工厂中6、70位工人也仍保持着手工的温度。

  王鹏说,你的意识,你的审美完全用手来控制,只是你的操作表达方法稍有改变。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要与时俱进。

  不一定用古人的工具,也不一定完全用古人的方法,但是,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必须坚守,这是王鹏的坚持。一张古琴制作完成,全部工艺有上百道之多,他年轻的学生们也慢慢学会了耐得住寂寞。

  有学生说,刚来时,觉得这个挺好,就干这个,干了三四年了。也有学生表示,做琴不是一天能练成的。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做成一个让老师满意的作品,时间还差得远。

  上弦是斫琴的最后一步。古琴有七弦,每次上完第一根琴弦,王鹏都会忍不住操琴一首,这一次他奏的是古曲《酒狂》。

  王鹏说,文化基因是不能断的,只要你用兴趣真诚地面对它的时候,只不过是完成一个技术手段而已,假以时日用心去做,都能做到。

编辑: 朱琪
关键词: 文化印记;工匠记;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