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风土人情捏出的瓦猫

2015-12-14 07:3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昆明12月14日消息(记者张闻)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每一个时代,都是历史的片段,从时间深处静静走来,向崭新的未来绝尘而去。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都市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香港之声、文艺之声、老年之声、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中国乡村之声联合推出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

  上一季,我们重操了“方言”;这一季,我们致敬“工匠”。从前,工匠们不吝惜岁月,雕琢着时光。现在流水线越来越急、人心越来越浮,工匠们有些不知所措——他们的生计谁能读懂?他们的精神何处安放?让我们一起去寻找。

  “你看它像什么啊?

  像个老虎一样。

  是老虎还是老猫?

  老猫。

  是可怕还是可爱啊?

  可怕。哈哈哈哈。”

  

(图片来自网络)

  百年前的云南昆明,家家户户屋顶都盘踞着一种叫瓦猫的生灵。陶制,似虎,头顶个“王”字;但更似猫,体态优雅。瓦猫的真身,是我国自古敬奉的门神手里牵着的“食鬼之虎”。自从被请上屋顶,它便守家护院,就渐渐变成猫的模样。如今,老屋顶被高楼吞噬,瓦猫没了栖身之地。与它一同消逝还有这门制陶的手艺。43岁的张才成了昆明地区最后的瓦猫匠人。张才介绍,做瓦猫的这间瓦房,上百年了。

  祖上传下的作坊,置身在闹市之间。四周簇新的楼盘,街对面热闹的昆明北部客运站,让这座破旧的瓦房显得更加孤寂、沉默。阳光从屋顶漏瓦流下来,没带来暖意,反而照亮了满屋浮游的灰尘。作为家族手艺的第四代传人,张才说不清这老屋是不是昆明最早的瓦猫作坊,却知道它是目前仅存的。

  张才介绍,先要揉泥,要把它揉的匀均,硬的和软的在一起,土都是以前剩下的。

  

  驱邪保平安的瓦猫。(图片来自网络)

  过去上山挖泥的日子,随着城市长出新的骨骼远去。一年里动手做瓦猫的机会也不多了,今年张才才做了四五十个。甩出一块泥,放到拉坯机上,张才脚下一蹬,泥盘开始缓缓旋转。三十年前,他就坐在这台拉坯机前,那时候他才13岁。张才的手看似没有什么动作,可泥却在变,由僵硬变得柔软,又在柔软中立起来成型。

  拉完坯,他总是要反反复复洗手,一点点褪去十指粘着的泥。搓泥球、拉泥条,捏泥片,然后把这些小零件贴到方才拉出的瓦胚上,刻画、造型。

  随着张才的粘贴刻画,泥坯逐渐生动起来,再一会儿,一只龇牙咧嘴瞪着眼的猫,就威风凛凛地站在一块瓦基上。  

正在制作瓦猫的张才

  张家瓦猫,当地人都它叫云才瓦猫,取得是大哥张云和小弟张才两个人的名,他们家兄弟三个,都是跟父亲学的手艺。

  张才介绍,从他大哥第一个开始学,学的时候是他二哥帮做大哥一些杂事,比如揉泥巴。慢慢的大哥学会了以后,又到二哥开始学。他就回来又帮着揉泥巴。等二哥学会了,他慢慢又开始学。学会之后互相之间一个帮一个。

  张才的工具箱里,有张照片,照片上,哥哥红光满面和外国人一起笑着,而他则躲在人后,只露出半个头。大哥很愿意和外国人谈生意,他发现外国人很喜欢他的瓦猫。可是四年前大哥去世了。他跟泥巴打了一辈子交道,又归于泥土,同时带走了把瓦猫推向世界的雄心。  

  大哥走了,张家的龙窑也因为污染严重而停用了。张才很迷恋龙窑,他觉得,龙窑文武火慢慢烧出的瓦猫才更有灵性。他介绍说,开始时最小的火,然后是中火,然后是最大的火,要达到1440度,人在外面把烧柴放进去,两天的时间不能停火,不能睡觉的。

  张才的话顺畅起来,脸也生动起来。他的眼睛泛起光来,仿佛眼前真有窑火燃烧着。面对时代流转,张才没有迎头赶上,也没有负隅顽抗。他更多是的顺从,可是心里又有些不甘。他舍不得自家这门手艺,只能做一点是一点。

  7年前,张家的瓦猫技艺被昆明市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张才成为了民间“非遗”传承人,但他日常主要的赚钱营生是扎白事儿的纸人纸马,偷闲才回到拉坯机前,找回对“手心里撮出的泥儿”那份洗不掉的执念。  

昆明瓦猫

  距离张才作坊15公里的文化巷,是昆明潮流聚集地,在这里瓦猫被当做一种象征摆进橱窗。记者把张才拖到这里,想帮他的瓦猫找块“新屋顶”。

  店员表示,这边和很多传承人都有合作,我们和他们学习,他们也和我们学习,创造一个很好的合作环境。

  张才在店里走走看看,对号称卖得最好的瓦猫水晶挂件,并不以为然。

  记者看到一些水晶挂件好像也都是以瓦猫为原型做的。但觉得肯定是拿模子做的。

  张才表示认同,他介绍说,如果手工做的瓦猫基本上都会有一点不同。如果没有上釉的话就可以看出。

  张才指的,是指纹凝固的痕迹,他捏的瓦猫身上,也会留下他的指纹。

  云南艺术学院老师游峭表示,原来不认识张师傅,要是认识肯定早就拜访他了。

  店主是云南艺术学院老师游峭。他说,改天去张才家,拍他做瓦猫,帮他重新包装,在互联网上卖。游峭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杰出手工艺人的认证,第一个叫做正宗,第二个叫做绿色,第三个就叫做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这些你们自己在做手艺的自己都不梳理,渴望别人去帮你梳理这是很难的。你传承的是一个整体,你不能说只是一只猫啊。”

  整个对话过程中,张才一直低头,搓手,一言不发。唯有说到这,他猛一抬头,与游峭对上了眼神儿。

编辑: 任芳
关键词: 文化印记;工匠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