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央广网

[丝路故事]丝路群雕诞生记

2015-11-02 07:38:00 来源:央广网

丝路群雕

  央广网西安11月2日消息(记者黄立新 刘涛 温超)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西安西郊的开远门遗址是唐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伫立着一组栩栩如生的群雕像,一支西域驼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即将西行。这组群雕已经成为西安的文化地标,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21岁小伙儿拉维尔,在中国学习汉语已经四年了。他经常到古都西安的丝路群雕参观,仿佛在这里看到了几千年前,和他一样从西域来长安的先辈身影。

  拉维尔说:“我对丝绸之路只是从课本上了解,上学时历史课上讲的。开通新丝绸之路后,做贸易容易得多,好多人的梦想都会实现的。”

  丝路群雕长50米、高7米,是由3个汉人、3个胡人、14匹骆驼、两匹马和3只狗组成的骆驼商旅。走在最前面开路的是个胡人,他胡须翘起、身子微微前倾。另一位坐在驼背上的西域青年,正扭转身子,招呼着后面的驼队。在他身后,一位饱经风霜的胡人,正在奋力拉起似乎因为旅途遥远而不肯起步的骆驼。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王双怀说,当时古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城,是世界瞩目的中心,每天来来往往的商队络绎不绝。

  王双怀指出,唐都长安是个国际化大都市,面积达84平方公里,人口在百万以上,应当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最先进的城市。由于唐王朝施行开放政策,加上长安城的恢弘气势,它又处在丝绸之路的中心地带,所以吸引了大量的胡人。

  丝路群雕的作者,已经87岁高龄的马改户说,他的设计就是来自记忆深处的商队。

  马改户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丝绸之路边上,下面就有骡马店,经常有商队来回住店,有好多骆驼,这个小骆驼就是他做稿子的过程中想起来的。

  1949年,21岁的马改户到西安学习雕塑。古都西安丰富的古代雕塑遗产,耳濡目染,马改户一直想创作出一个能够体现西安特色的作品。1985年,已经是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马改户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

  马改户告诉记者,西安是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市提出要做个大型雕塑,就委托叫他设计,他从85年开始设计,整整做了两年多。

  马改户几易其稿,决定把“长”作为雕塑的最大特点做一组群雕,根据驼队的走路姿态给人以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联想和动感。为了找到理想的石料,马改户背上挎包、拿上相机,一头扎进大山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陕甘交界的陇县,马改户一眼就看中了这里赭红色的花岗岩。

  马改户介绍称,骆驼的颜色比较红嘛,所以红颜色的花岗石比较合适。在陇县请了100多个石工,把它(石头)分成这一块儿一块儿的。

  一锤一锤地敲,一块一块地琢,700多块坚硬、笨拙的石头在工匠们灵巧的手中逐渐“活”了起来,幻化成即将出行的商队。1987年10月,丝路群雕被安放在西安西郊开远门遗址,从此西安又多了一个文化地标。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王双怀说:“我们国家很多物产其实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进来的,比如葡萄、石榴、胡桃、胡瓜、胡麻,中国的一些很重要的物产也是通过这条路传出去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曾经发挥过作用,丝绸之路群雕,就是当时文化交流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十八年过去了,作为丝绸之路文化象征的丝路群雕已经融入西安的城市记忆。尽管西安市对丝路群雕周边的城市环境进行过多次重新规划、改造。但是,丝路群雕从未被惊扰、慢待,始终都是西安人珍藏、厚待的珍宝。

编辑:朱琪

关键词:丝路故事;西安;丝路群雕

说两句

相关阅读

丝路故事:丝路群雕诞生记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21岁小伙儿拉维尔在中国学习汉语已经四年了。他经常到古都西安的丝路群雕参观,仿佛在这里看到了几千年前,和他一样从西域来长安的先辈身影。

2015-11-02 07:00:00

一名犹太小伙儿的朋友圈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尤维尔·戈兰与中国结缘,这个80后以色列犹太小伙儿在富有东西方文化色彩的海口骑楼老街里,正为中以交流合作而奔波忙碌着。

2015-11-01 08:28:00

丝路经济带上的“驼铃”

从中国通往西亚、欧洲的古丝绸之路上,回响了两千年的驼铃声早已被轰鸣的火车所替代。今天,行程13000多公里的“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驰骋在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上。

2015-10-31 07:39: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