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记忆中的年味]秦淮花灯的丰满历史和骨感现状

2015-02-23 08:25: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曹真荣和他的荷花灯

  央广网南京2月23日消息(记者周益帆)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顺遂,我国老百姓自古就有扎灯、赏灯的春节习俗。在各地灯会中,江苏南京的秦淮灯会,不论是规模还是灯彩种类都拔得头筹,万灯齐明、游人如织。古时就被誉“甲天下”的秦淮灯彩,到了当代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每年春节到元宵期间,手工艺人们依然会把自己扎制的特色灯彩拿到指定地点的灯市上卖,一张张普通的白纸,如何在巧手中变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荷花灯”、“生肖等”?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手工扎灯又面临着哪些冲击和挑战?

  “上灯咯……”

  随着一声地道南京话的招呼,几十个灯组同时在南京夫子庙亮起,万星烂天衢,乙未羊年的灯会正式亮灯。对于南京人来说,春节逛灯会,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室春节文化调研组成员陈竟说,秦淮灯会起源于汉代,真正盛行在唐代,到明代时到达鼎盛时期,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扎花灯、上花灯:

  陈竟:在古代有一首诗,是这样描写的: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就是讲元宵佳节的这种盛况,江南一带以苏州、福州和南京金陵这三个地方是比较有特色的,

  都说“秦淮灯彩甲天下”,熠熠生辉的梦幻光景,却源自老百姓最朴实的心愿: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美满太平。秦淮灯彩的品种多达两三百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荷花灯。曹真荣,是南京有名的灯彩手工艺人,也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彩灯传承人,他制作的传统荷花灯曾经被选作民间灯彩特种纪念邮票,向全国公开发行。曹真荣说,要想扎一盏“造型饱满、花瓣挺括、色彩鲜艳”的好灯,从选材到扎制都有讲究。比如,小小一张灯纸,他用的必须是云南地区生产的原浆纸:

  曹真荣:薄厚按学名来讲是克,也就是一平方面积大小的纸重多少克为纸的厚度,我买的纸都是十七克、十八克的纸,这个纸的质量各家都不一样,有再生纸有原版纸,再生纸这个纸是不牢的是没有纤维的,那我就要买原浆纸,一般来讲现在的原浆纸很少,就是昆明地区、云南那边才有,那个纸都是竹签,就是竹子的纤维做出来的,那个纸如果对着亮光一照是不透光的,我们用那种纸来染色来做花灯,又挺括又好看。

  纸买得后,按照设置的花灯尺寸,一叠叠裁成大小相同的方块儿,接下来就要准备染色。曹真荣的绝活,是用“浸润”的原理,通过清水和有色水两遍处理,晕染出颜色从浅到深自然过渡的“花瓣”:

  曹真荣:把颜料泡成颜料水,清水,纸很薄的纸裁成方块,第一步吸水,吸上来了吧,吸到这个高度,一半的四分之一,刚刚泡了有色水,再过渡, 慢慢浸润上去。

  染完色,要打模,为的是让平滑的纸变得有纹路,纹路越细,花瓣的弧度越漂亮。曹真荣从4岁开始,逐渐从长辈那里学来了灯彩手艺,将近70年过去,除了双手变得越来越粗糙,扎灯的传统工艺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被更新:以往花灯骨架取材废弃的竹篮上的篾子,如今为了便于携带及产量提高,开始改使用铁丝扎灯架。曹真荣招了一些下岗职工,经过培训后,让他们在自己的小作坊里制作花灯,一年扎一万多盏,都要等到春节这几天,灯市开始后,拿到临时租的摊位上去卖。当然,也有一些顾客慕名找上作坊来:

  顾客:就跟它差不大的价格都差不多?原来跟我讲的荷花灯就这种?

  曹真容:荷花灯就这个,还有粉红的,大红的,这个现在的荷花灯样子比较好看,它圆,市场上卖的它是扁的,它就矮了,矮了说明什么呢?花瓣少了,我这种样子圆花瓣比别人明显得多……

  不过,曹真荣和妻子的的生活并没有因“灯彩”得到多大的改善,说起来是作坊,实际就是南京大油坊巷深处的几间破旧平房——跟一家保洁公司夹在一起,墙面甚至因砖头掉落,出现了不小的窟窿:

  曹真容:好多媒体讲,你不是变了吗?怎么还没变,还是这个样,越来越破,是这个样,连越来越破我都保不住,差点给撵走。如果从头到尾扎一个人一天只能扎一两盏,一两盏到市场上卖只能卖几十块钱,不可能卖一两百,我稍微周转不周,马上就亏本,我们夫妻俩在里面干,到年终房钱、水电、工人交了以后,顶多剩下来的钱,就是这个货卖出去的钱再进材料,你不进材料钱就没得了,就光了。

  曹真荣说,跟其他扎灯的手工艺人比,他的状况已经算好的,这些年,市里和区里重视灯彩,帮了他不少。南京市民丛林三四年前开始用相机记录灯彩,每年在灯市上看到有不错的本地花灯,他都要到手工艺人家中去探访:

  丛林:我前几天到人家家里去看的,老爷子已经瘫痪在床了,就老太一个人在做,家里很小很乱,(灯)都在家里面。

  人们喜爱看灯彩,手工艺人们的生存境况却依然不佳,原因有很多,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受现代化工艺的冲击。塑料花灯产量大、成本低、电子灯光五颜六色,比较起来也更精致,去年的夫子庙灯市上,塑料花灯给传统花灯的销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南京工艺美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陆晔说,传统技艺与市场接轨,很重要:

  陆晔:现在社会总是跟过去有一些区别,民俗也好,传统工艺也好,必须有个市场支撑,从古代到现代都是这样,没有市场支撑的民俗品、工艺品它就自然消亡了,能够生存延续下去的,必然要有市场支撑。

  让曹真荣更担心的,是扎灯手艺的失传,如今,跟曹真荣学扎花灯的人不少:从幼儿园到中学到大学,甚至还有研究生,但是精通并想以此为生的年轻人,不多:

  曹真容:一天到晚都是单纯的扎啊糊啊扎啊糊啊,这些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没有耐心,所以说做的人少,像我们传帮带的人要如果说我教的学生相当多,没有一个学生跑来来跟我扎花灯的,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文化,回过来扎花灯,不是愧对自己吗?

  今年的夫子庙灯市上,管理委员会开始禁卖塑料花灯,只销售秦淮花灯和手扎灯。曹真荣说,对于他们这些手工艺人来说,实际有更大的心愿,灯彩售卖不局限于春节这几天,他希望能跟政府接轨、跟市场接轨,让花灯技艺不仅可以糊口,更能在广阔天地大放异彩:

  曹真容:我很喜欢,我很相信,很想!建这个工厂的目的就是为了配合政府部门搞好民俗活动,我培养扎花灯的这帮人不单单是扎花灯,要搞大型灯会、大型活动,这些人组合要有电工、要有会电脑的策划的、要有糊工、还要有电焊工,这些方面的人绘画的、美工,这些人集中在一起,完全可以养活自己。

编辑:李岸作者:

头条推荐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