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记忆中的年味]江苏高邮重现汪曾祺小说中民俗场景

2015-02-22 08:19: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记者潘毅)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作家汪曾祺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祖籍江苏高邮的作家汪曾祺,在其作品中以相当的篇幅和十分细致的笔触,大量描写了里下河地区的生活场景,形成一幅特定地域的历史生活风俗图景。

  可是在当地,这些民俗随着时代变迁开始淡去,汪曾祺的作品也成了保存与研究当地民俗的重要资料。有高邮本地的导演,将汪曾祺的作品拍摄成微电影,将一幅幅传统生活的图景用影像来展现、记录。

  被搬上荧幕的,是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岁寒三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高邮,主角分别是开草帽厂的王瘦吾、经营炮仗店的陶虎臣,以及画家靳彝甫,讲述了在动荡岁月的窘迫生活中,三个男人之间不离不弃、守望相助的友情。微电影导演郑家华说,拍摄这部作品,是在向汪曾祺致敬,也是在试图还原那个年代的民俗图景:

  郑家华:汪曾祺在小说《受戒》的结尾中曾经写道,这是在“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作为高邮土生土长的媒体人,我也早有这个想法,通过汪老作品,把高邮的文化底蕴、人情风貌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岁寒三友》的原著中,汪曾祺细腻地描写了当时高邮的生活场景,从场景布置、器具形态,到四时八节当地的各种细致入微的风俗。光是“炮仗”,也就是传统烟花爆竹的名称和燃放形态,都有着生动的刻画。

  电影里,原先做草绳生意的王瘦吾开了一家草帽厂,做草帽的陆师傅熟练操作着机器,一顶顶草帽一会儿工夫就摞得很高。郑家华说,相比其他地方流传下来那些仪式感很强的民俗场景,这种“淡淡的”、“日常的”生活记忆,以及很多那个时代的传统手艺,还原起来难度更大:

  郑家华:因为他写的小说里的器具,都是传统的、带着里下河地区传统风俗的器具,即便在市面上也很难买到。这次我们在高邮包括当地乡镇找了好多场景,但是要找到与原著相关的一些东西,能保留下来的都已经很少。我们只能通过自己制作大量的道具,以及很多影视基地,尽量还原小说的原貌。

  小说的三位主人公都属于“自娱自乐”的人物类型。除了王瘦吾到上海卖药材,靳彝甫有一次莫名其妙的外游,基本是足不出户。汪曾祺出神入化地描写了苏北小镇三位糊涂本分的小老板,他们的糊涂,也是浸润着水乡的平静的人生态度。

  汪曾祺作品研究会副会长姜文定:汪曾祺也说过,自己的文章受家乡的水的影响。汪曾祺16岁离开家乡,六十岁以后写了一系列家乡的小说和散文,可以说,他是我们家乡水文化,或者说是民俗文化的记录者。

  姜文定说,汪曾祺作品中准确地记录了不少民俗,他所描写的民俗场景,成为如今研究高邮乃至里下河地区的民俗的重要资料:

  姜文定:汪曾祺的小说,本身就是一幅民俗画,汪曾祺写的大量的反映家乡的小说、散文,都是研究我们这个地区民俗的蓝本。

  这一版《岁寒三友》,是用普通话配的音,导演郑家华说,他们现在正在用方言来给这部微电影重新配音,在用影像还原当时生活场景的同时,也将乡音保留其间:

  郑家华:方言的话,我们也找了语言方面的专家,挖掘高邮方言传统的一些东西,来更贴近高邮,也试图让现在的年轻人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到汪老小说里的精神内涵。

编辑:任芳作者:

头条推荐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