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问诊京津冀]京津冀如何打赢生态保卫战?

2014-08-15 07:48: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8月15日消息(记者孟晓光 杜震 马喆 陈庆滨)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提到京津冀,"雾霾"或许是人们脑海中最先闪现的一个词。2013年,京津冀成为全国空气污染最重的区域。同样让人担忧的还有"水",《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水资源承载力已经成为京津冀发展最大"短板"。

  现在提到京津冀,还有一个词就是协同发展,而面对严重雾霾和极度缺水的京津冀生态现状,三地如何破题,推动协同发展?来听中国之声特别策划《问诊京津冀》第三篇:《同呼吸、共命运-京津冀如何打赢生态保卫战?》。

  市民:太难受了,现在是春秋冬都有雾霾,嗓子里好像咔了东西,都不敢喘气!

  2013年,京津冀区域的严重雾霾让市民直呼受不了,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据环保部发布的全国74个城市和重点区域2013年度空气质量状况,京津冀区域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不足四成,13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成为全国空气污染最重的地区。雾霾让人呼吸不畅,水旱则让人感觉血脉不通。7月,正是蔬菜最需水的季节,而张家口市张北县的降水量只有可怜的80毫米。馒头营乡王簸箕沟村民田亮看着地里打蔫的5亩大白菜直叹气,眼瞅着全家一年唯一的收入要泡汤,老田心里发了毛,念叨着:没办法,水太少。

  老田:水资源非常紧缺,政府给我们分配的用水定额是120方,以后用水都要跟你收费。不让你打井,你就种不了菜了,水浇地面积就发展不了了。打一个新的机井都得县长亲自批。

  资料显示,超采已造成河北省地下水资源严重流失,地下水漏斗区达25个,其中漏斗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有7个。与河北相比,北京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赵章元表示,整个华北的水源都已告急。

  赵章元:整个华北地区是有5万多平方的漏斗,当然更主要的是水量越来越少,大兴那边打到300米的了打不上来了。

  京津冀三地生态红灯亮起,山水相连,空气相通,可谓同呼吸,共命运。痛定思痛,区域协作,由大气污染防治破题。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协作机制建立,配套政策出台。现在,水资源保卫战也即将打响,被人们称为“水十条”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经编制完成,即将全面实施,京津冀水源保护,流域环境治理等将分步展开。

  尽管京津冀三地都相继推出了有针对性、详尽的防治计划,然而记者实地调查的时候发现,在这些举措和成效的背后,京津冀三地之间仍存在一些体制和利益方面的纠葛,如果处理不好或将影响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北京向西120公里,就进入“京北生态新区”的核心区--张家口怀来县,北京备用水源地官厅水库80%在该县境内。县长李玉清告诉记者,怀来每年的财政收入在15亿元左右,只是“吃饭”财政,但在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仍处在第一梯队。为了保护官厅水库周边生态环境,每年县里都会挤出资金造林绿化,但由于财力所限,和北京方面相比,投入资金和产生的生态效益都严重不足。长期的资金匮乏,致使生态环境的改善举步维艰。64岁的河北丰宁县农民孟宪堂所在村子守着密云水库上游,家里有20亩地,以前一半种稻子,挺实惠,可是太费水。

  孟宪堂:以前都是稻田,现在都是玉米,这个河就是潮河,流到密云水库去。07年开始稻改旱,一开始还行,就是说给补偿一部分,差价不大,到现在显着损失大了。

  上游农田抢水,下游水库更缺水,怎么办?7年前河北省和北京市一块儿弄“稻改旱”。北京每亩每年给补450元,慢慢又提高到550元。就一个要求,密云水库上游10.3万亩的水稻改种旱田。

  孟宪堂:现在老百姓实际损失不小。这会儿1000斤大米就是2700,要是出1000斤棒子出一千块钱其中还损失1700呢,损失了这1700补了550,至少老百姓还损失1千块钱。

  改种旱田后,承德每年可节水3550万立方米,张家口市赤城县每年可节水2000多万立方米。虽说北京每年补贴近6000万元支持河北“稻改旱”,但乡亲们还是期盼着政策上能多补点儿,毕竟550元的标准已经执行了7年。

  孟宪堂:就始终给你补三倍玉米的钱,它就合理,你别定价。

  在河北张承地区,有太多的人和老孟一样守着官厅、密云和潘家口水库这三盆水,但哪怕像这样微薄的补偿又太少太少。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红表示,河北经济水平相比京津较低,作为京津生态涵养区,单纯依靠自身财力保持并不现实。多年来,她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应该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区域和流域长效生态补偿机制,但进展并不顺利。

  周潮红:生态补偿并不是说我把你整个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我给你全包了,为什么要补偿,明确我补偿范围补偿什么,达成一个协议,达到了我这个要求我给予补偿,达不到这个要求我不给予补偿。再有一个是补偿的资金到底是多少?这些东西都通过科学的测算,另外一个是政府之间协商解决的,就是这些困难。

  而河北的百姓和基层干部却都盼望着,这样的争论尽早结束。

  协同治污步履维艰,生态补偿争议不断,这让我们的心又纠了起来。京津冀三地之间想要“同呼吸,共命运”,携手打赢这场生态保卫战要跨的坎太多了。那么三地又将如何破题呢?

  2014年7月31日,京冀两地政府在北京签署了7项合作协议推进协同发展,其中包括《共同加快张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议》,让人们对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尽早建立有了更多的期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补偿机制的突破口在“相互妥协”。

  常纪文:现在正是一个谈判的好时机,河北肯定想得到更多的支持,这可以理解。就是互相妥协,没有妥协就没有协议。

  常纪文认为,采取一对一的援建或许是目前能让三方都接受,并实现双赢的补偿方式之一。

  常纪文:最好是北京给他们做工程,改善那边的基础设施,比如说给当地建学校,包括他们的一些农产品可以运到北京来预先销售,提供一些就业机会。还有一点,就是发展旅游。由北京出钱修高铁到承德,让旅客有条件一个小时就到你承德,能够充分的旅游。甚至很有可能把一些没有污染的企业,高科技企业搬几家过去,由北京市给予优惠政策,这算是双赢。

编辑:姜萍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