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横 > 正文
高密称"6.7亿种万亩红高粱"报道失实 原文作者反驳
2012-10-21 09:20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中广网高密10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媒体报道近日,莫言老家山东高密“计划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种一万亩红高粱,每亩地补贴一千块钱”等,高密市新闻中心主任王有志今天(21日)回应称,部分媒体的报道存在失实、夸大之处。
然而,曾经采访报道这件事的新京报记者却表示,当时高密“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给记者出示了文字材料,其中明确提到要“计划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而且接触的也的确是负责人。作为记者,他表示愿意与当地有关人员当面核实有关信息。
据国内某媒体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家乡高密计划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带,并拿出1000万种植红高粱。就此,记者采访了高密市新闻中心主任王有志,他对这些描述给予了否定回答,认为一些媒体的部分报道有些夸大、失实,“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的传闻并不准确。
王有志:不是很属实,没有这样的计划,没考虑这个事。因为规划开发需要经过科学论证,要结合高密开发实际,我们短时间不可能有这么大的举动。
对于报道中所提到的“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王有志表示确实存在,但采访的负责人并不是主要负责人,他说的话也不能代表管委会的官方回应。而对于报道中所提及的规划,王有志则表示,这只是一个长远规划,目前只是停留在设想上,没有经过调研,更没有形成书面文字,不算数。
“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的报道真的存在夸大、失实的问题吗?面对山东高密市的质疑,文章原作者,新京报首席记者张寒,回忆起了当初的过程。
张寒:我当时看到他们的回应是说我采访的范珲不是管委会的主要负责人,不能代表管委会的官方回应。当时我采访的是“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他同时兼任园区党工委副书记。这个人是当时我向宣传部提出申请说要采访管委会的负责人,他们安排我过去采访的,所以“不是主要负责人”这一点我不能同意。另外,当时采访的时候他给我出示了一个书面的打印的东西,上面写的是“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范珲跟我说的是,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他们整理出来一个计划书,希望政府那边能够同意这个项目,计划书里面明确写到的是6.7亿元万亩红高粱。至于如何种万亩红高粱,当时范珲跟我说红高粱现在已经不种了,如果要种的话会采取一个补贴的方式。我问大概会是怎样的一个补贴,范珲当时说的是如果想种的话就需要每亩地给农民补贴一千元,这样算下来的话,一万亩大概就需要一千万。
张寒认为,所有的采访都是亲自采访到人,所提及的人物、数字全部都是真实的,对于山东高密市报道失实、夸大的说法并不认同。
张寒:我觉得我的整篇文章的报道肯定没有失实的部分。关于范珲这一点,关于万亩红高粱,包括前面文章里面所有提到的,首先我都是采访到人,这都是他们的一些原话,包括里面的一些数字,全部都是真实的,所以我就不知道他们指的“失实”是什么?我看到他提出来两点,一个是说范珲不是主要负责人,另外一个这可能是管委会未来5年、10年的一个长期规划,但是目前留在设想上所以不算数。所以我觉得说报道“失实”的话,我不能同意。
近日,莫言在北京公开亮相,有记者就“家乡高密准备种植万亩红高粱”的消息向莫言发问。他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莫言:风风雨雨,我都没听过,不可当真了。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误传,有的可能是开玩笑,各种情况都存在。
“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种一万亩红高粱,每亩地补贴一千块钱”,计划如此宏大,很难想像一个记者能有这样想象力。
我们暂且把到底是谁在夸大放在一边,只是设想到底应该如何对待诺贝尔文学奖,纪念是应该的,学习也是应该的,但是只是想着如何把诺奖变成效益和政绩就违背了文学的本意了。文学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心灵与感受,还是远离金钱的左右为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编辑:杨雁霞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