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北风“急救”北京污染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新闻纵横 > 正文

[百家电台走基层]护古树承民俗 贵州从江打造生态名片

2012-05-12 10:11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记者包云(中)采访当地村民滚仙江(右)(中广网记者 朱远菁摄)

 岜沙男子对天鸣放火枪中(中广网记者 朱远菁摄)

    中广网从江5月12日消息(记者包云)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江县,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条蜿蜒的都柳江穿县而过,两岸青山郁郁葱葱。由中国广播联盟发起的全国百家电台携手走转改“我们在基层”活动贵州采访团昨天(5月11日)来到从江县岜沙村,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了解从江打造“生态名片”的科学发展之路。

  

  岜沙在苗语中意为“草木繁盛的地方”,名至实归。作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全村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苗乡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走进岜沙,到处可见房前屋后的古树参天,百鸟云集;漫山遍野,苍翠欲滴。当地人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岜沙苗族世代相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树在岜沙不仅备受呵护,甚至还被崇拜和祭祀。

  村民:人即树也、树即人也,千百年来我们苗族同胞,人出生了以后就栽一棵树,人去世了以后也栽一棵树,树文化就是这样长期的延续下来。

  “山林多栽树,如同修水库。雨大它能吞,雨小它能吐”,这样的民谣在岜沙已经传承千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耕地稀少的岜沙苗族人,多年来主要是靠卖柴维生,但寨中有严格的规矩:一人只能徒步挑一担柴到城中,不能以此盈利,确保山寨周围的树林能够休养生息、平衡发展。如今岜沙已经发展成为有470多户,2000多人的大寨,但村民们一直恪守禁止乱砍乱伐的民间习俗,公路修到村寨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盗伐林木的事件。

  记者:你们现在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村民滚拉九:如果村民去砍手指大的小树。要罚他三个“120”——120斤酒、120斤肉、120斤米,然后到祖母石跪一天。

  记者:这是你们民族传承下来的?

  滚拉九:是我们祖先规定的民约。因为我们崇拜树木。在我们这里还烧柴,都是干柴,这些古树掉下来的枝,我们把那些枝捡回来烧。

  记者:这里要是没有那么多的森林,下游的珠江水系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你们的贡献很大。

  在岜沙村,伴随着高亢嘹亮的歌声,盛装的苗族姑娘们载歌载舞。靠山而不能吃山,为了保护祖祖辈辈留下的绿树蓝天,岜沙结合民族文化,走经济转型之路,开发起了生态旅游。演出结束后,滚拉九告诉记者,现在“农家乐”旅游接待、苗族风情演出已经成为当地人增收的主要途径,仅村里的2支近100人的表演队伍,每人年收入就达数千元。

  记者:你在这儿这么多年,从你的感觉,寨子里的变化大吗?

  滚拉九:可以。开发旅游之后,我们政府给我们安装了自来水、特别是石板路,特别好。建设旅游之前,出去打工的有90%。现在建设了之后我们出去打工的只有3%-4%。有的做工艺品,还有一部分人参加表演。

  “做精椪柑产业,做大香猪产业,做特旅游产业”,从江的战略发展思路非常清晰。从江县委副书记龙安悦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从江非常渴望尽快脱贫致富,但从来没打过“破坏性开发”的主意,宁可慢一点脱贫,也不愿上污染大、危害大的项目。而对于岜沙当地人来说,如何能够在保护绿色、开发旅游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呢?60岁的村民滚仙江告诉记者,他们也一直在尝试和摸索。

  记者:除了保护树木以外,经济或农业有没有其他发展渠道?林业果树有什么发展?

  滚仙江:树木果树?你说的话最适合我的心意了。80年代的时候种了100多亩地,经济收入的方面不大,93年左右我们就开始把果树卖掉,又种杨梅。我们这里离县城7.5公里,如果还远的地方,挑到那里就烂了。

  记者:慢慢打造这个地方会越来越好,祝福你老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点击进入专题)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8607240

编辑:蓝天鹏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