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CFP

  央广网北京3月14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新学期到来,为子女教育操碎心的家长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网课考察。但网课市场一片繁荣,在线课程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究竟该如何选择?北京朝阳法院的法官给出了选购网课的温馨提示。总台央广记者专门采访了做专题调研的法官。

  法官的提示都是以案释法,有了消费者的前车之鉴,这经验教训可不一样。

  家长们经常觉得,免费试听时觉得不错,就在手机APP上付款了。等正式上课了,又觉得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小红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可是当她把购买英语课的手机APP经营者起诉到法院,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全部课程费用时,对方却说,“你告错人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北京朝阳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高世华介绍:“庭审中,这家公司抗辩称,他们是一个中立的平台服务提供者,仅向课程发布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技术支持服务。课程由课程发布者自主开发或提供、独立运营并独立承担全部责任。因课程产生的任何纠纷、责任等,均由课程发布者独立承担责任、赔偿损失,与APP无关。这些在小红勾选同意的服务协议里以加粗加黑字体载明。所以,小红应该起诉课程提供者和授课机构,要求退款。当然,按照我国电子商务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平台机构知道或应当知道教育产品销售者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不符合要求,或者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并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应当与教育产品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那么,网上购课如何判断谁收了我的钱?如何选择培训机构?法官建议:“到底谁跟消费者发生了合同关系,要根据网页详情介绍、收款方信息、培训沟通情况等内容进行综合判断。特别需要注意各类软件中服务协议的内容。我们建议家长可以登录‘全国校外线上培训管理服务平台’查询各地教委在该平台公布的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以便作出更优选择。”

  再来看看小王的经历。他在短视频中看到一款软件,这个初中物理课程的广告宣称,公司拥有极富教学经验的知名教师授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系统学习之后,可以有效应对中考。学员纷纷亮相打call。与视频发布人私聊时,对方向他发送了一个课程链接,点击链接跳转到另一款软件后,小王下单、付款购买了课程。上课时发现,根本不是广告视频里的老师。

  还有前段时间,四家不同教育机构的广告中出现了同一教师。这名教师一会说做了40年英语老师,一会说教了一辈子数学,引发网络热议。人民日报直批在线教育广告“吃相难看”。

  那么,普通消费者面对行业的乱象,应当如何做好自我防护,有效识破幻象呢?法官提示要警惕这些类型的广告:“‘撞脸’老师代言课程,很大概率是受聘演员念出来的设计好的推荐广告。这种所谓的权威推荐型广告不可信。广告法明令禁止利用教育机构、专业人士、受益者等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或证明。家长还要警惕高校名师授课型广告。因为根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不得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为未成年人提供有偿课程辅导。承诺保过型广告更不可信。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中不得包含此类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

  选择网课,法官建议家长们应树立正确教育理念,理性消费,谨慎缔约,审查合同内容。不论是线下纸质协议还是线上电子协议,一些格式条款不合理地免除或减轻培训机构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或限制消费者主要权利的,消费者都可以主张无效。

  课程内容、培训时间、收费标准、费用金额、退费条件等更是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双方还可以就是否指定教师授课、不得擅自转由第三方机构培训等内容进行详细约定。针对课程内容约定,法官还有什么具体建议呢?“课程内容方面,针对线上课程的特点,可以特别关注课程类别是否明确标注‘一对一辅导’‘大班授课’‘在线互动教学’‘体验课程’等具体信息。要注意保留下单购课凭证,付款、聊天以及反馈记录等,以备日后维权之用。”法官表示。